:::

提報內容

瀏覽數:127
葉片數:4
澆水器:2
推薦提報

評分項目

4
4
4
4
4

尋訪塔比亞罕東澳舊部落

發表日期:2020-09-22
發表人:嘉

認識社區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徐嘉珍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容易
  • 實施期間:109年6月17~19日(星期三~五)
  • 參與人數:49

目標:

一、了解泰雅祖先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內涵,延續泰雅生命力。
二、了解先民拓荒精神,培養學生勤勞節儉、刻苦耐勞之意志力。
三、畢業前夕學生能親身體驗尋根溯溪,了解族群歷史、生活文化、貼近大自然。
四、落實環境教育並提供休閒娛樂活動,健全學生身心,進而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進行方式:

第一天:
7:00東澳火車站集合,請先自行在家吃早餐。搭乘火車07:23東澳 →07:29南澳(區間車)。8:00∼8:30入山儀式,入山一定要先祝福、祈禱,祈求一路平安順利。上午走3.8公里,下午也大約走3點多公里,預計下午4:00到達塔比亞罕東澳舊部落。
野外求生時,我們要注意哪些事,以避免破壞環境?取水或尋找食物時,一定要記得適量取用,不要造成生態干擾;野外活動遇難時,我們很有可能因為一時情急,就將個人裝備或垃圾亂丟,應該隨時注意無痕旅遊原則。
上山要戴帽子,蜂、蛇會先攻擊頭部。認識與了解野生動物,如:熊、猴子、山豬、石虎、麝香貓(影片資源-嘴巴間、尾巴有一節一節的環狀紋路)。虎頭蜂有黑腹、黃腹,黑腹的會主動攻擊人,要避開,尤其是在夏季時,要特別注意蜂類,另還有土蜂、長腳蜂。實際走訪探查山林,學生更能體會在野外叢林需要更專注。
第二天:
部落巡禮,認識舊部落,述說泰雅故事、耆老經驗傳承、尋根溯溪感想與回饋。
第三天:
準備返回,大約下午3:00離開南澳古道。預計搭乘火車17:25南澳 → 17:32東澳(區間車)。
注意事項與準備物品:
攜帶個人藥品、碗筷(如:學校便當盒)、睡袋、2套輕便衣物(如:泳裝或短褲配內搭長褲或短袖排汗衣加袖套)、薄外套、手電筒或頭燈、水壺(透明可以看到裡面,寶特瓶也可以,裝山泉水用)、穿雨鞋,休息時間可穿涼鞋,準備自己用的衛生紙、塑膠袋(裝個人垃圾用),背包盡量使用雙肩、防水背包。

上山前先修剪手、腳指甲。入山不能開玩笑,哪怕很好走的路也要用心走,讓這趟尋根旅程安心。如有看到樹根,不要去踩,下雨會比較濕滑。帶著一顆誠摯的心認識老部落,經歷這段遷徙的路程。

成果描述:

一開始是南澳南溪前好走的3.8公里,由林務局長期的維護還算好走,接著楠子駐在所到達約莫6公里的塔比罕舊社。呼厲亞團隊導遊說明舊部落大都是半穴居,家屋低窪,颱風來襲不會被吹倒,現在還能看見石頭砌成的家屋範圍。泰雅族多數居住石板屋,但在塔比亞罕沒有見到石板,推論可能是竹屋。再繼續走,看見一大片平台,推論可能為操場,前面有一個類似司令台的石牆平台,旁邊還有一間家屋,目前都是樹林。1913年,從老部落遷移至山下居住,大約二十幾戶。

實施心得:

1.第一天行程最後一關的好漢坡,那真的是一個稜線直線上坡的、讓人跟自己的毅力在拔河的極限坡,從兩隻腳變四隻(手腳並用)、不顧形象爬過一山又一山,邊爬邊語無倫次的碎念,一直重複著到底甚麼時候能到達目的地啊?第二天營火晚會學生、家長、師長、「呼厲亞團隊」的分享,讓人感動萬分,還有家長分享的有趣故事,歡笑聲貫穿整個舊部落的夜空。跋山涉水的過程中有歡笑、有淚水,古道路途崎嶇險峻滑倒踉蹌、手腳破皮、腿部痠痛為稀鬆平常,爬坡、下坡運用到四肢、全身肌肉,不管走路樣子多麼滑稽,一步一腳印,能上山下山平安走完全程,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了,沒想到我們真的完成了舊部落尋根之旅課程體驗活動,真的做到了!
2.第二天開始調查工作前,尤幹大哥帶領著大家與祖靈說話,祈求祖靈看顧我們後代子孫的一切,此時心中那份感動湧上心頭,雖眼前看到的是一片荒草漫漫,但實質遇見的是祖靈先前留下來的足跡及遺跡,有幾處更是留下家屋的痕跡,走了一圈部落巡禮,實在讓我熱淚盈眶!調查工作理事長帶著幾位同事量了幾個較明顯的建築地基的長、寬、高以及使用空拍機測量整個部落的範圍,我們邊量邊合理推測這個應該是什麼?那個應該是什麼?雖然這只是個推測,但我覺得意義重大,下次若有機會再次上山,多麼希望可以知道Uba、Uya家坐落在哪一個點?第三天大家背著行李準備下山前,與祖靈說話,一句「Sgagey ta la」又讓我在心裡不禁流下不捨的眼淚。

學習者心得:

1.學生撿拾一片鐵片,還以為是醃肉用的甕底,主動拿去詢問呼厲亞團隊導遊大哥,原來是炒鍋底部的碎片。
2.探訪部落家屋的過程中,又發現一個破掉的東西,學生以為是醃食物的鍋子,跑去詢問耆老說是煮飯鍋,可是太大了沒辦法搬下山。
3.我想要向需具備比一般登山客還要多幾倍體力、耐力及毅力的背工們致敬,真的是打從心裡對他們敬佩再敬佩,幾位背工除了承載著自己的體重外,每個人還平均背了至少30公斤的東西上山,非常感謝他們。
4.謝謝祖靈留下來的所有美好的事物及傳承下來的泰雅文化,讓我們後代子孫可以在現今時空裡繼續的延續及傳承下去並教導我們的後代,而後要更大聲說出『身為泰雅之子、塔比罕之子』是多麼榮耀、驕傲的事啊!
5.感謝老師、導遊在戶外活動給予評論提醒野外求生時,我們要注意哪些事,以避免破壞環境?取水或尋找食物時,一定要記得適量取用,不要造成生態干擾;野外活動遇難時,我們很有可能因為一時情急,就將個人裝備或垃圾亂丟,應該隨時注意無痕旅遊原則。上山要戴帽子,蜂、蛇會先攻擊頭部。認識與了解野生動物,如:熊、猴子、山豬、石虎、麝香貓(影片資源-嘴巴間、尾巴有一節一節的環狀紋路)。虎頭蜂有黑腹、黃腹,黑腹的會主動攻擊人,要避開,尤其是在夏季時,要特別注意蜂類,另還有土蜂、長腳蜂。實際走訪探查山林,學生更能體會在野外叢林需要更專注。
6.導遊獵人們教我們什麼地方適合放置狩獵陷阱?比如山谷地形、靠近水源地。山龍眼、青剛櫟是山豬、山羊、飛鼠、台灣黑熊喜歡吃的植物,黑熊和飛鼠最喜歡吃青剛櫟。山豬是雜食性動物,會吃蚯蚓,也曾吃過獵人捕獲的山羌,吃得只剩下一層皮。9~10月準備獵具,11月開始至隔年3~4月為狩獵季節。設下的陷阱如何使狩獵物不受到傷害且又能抓到獵物呢?套足式、套頸式各有兩種陷阱,這都是鳥類的陷阱。石板陷阱是用來抓老鼠、松鼠的;「斗亞」是大型陷阱,可以用來抓山豬、山羊、山羌。學習傳統文化勇士精神,了解狩獵和環境保育間的平衡。

補充:

照片內容簡要說明:在南澳古道口先向老部落方向祈福->鞍部中繼站休息老師介紹可食植物->第一個河谷  「合流溪」->第二個河谷  「gong gluw」->前往舊部落路途崎嶇->塔比亞罕舊部落家屋低窪石牆->校長與呼厲亞Yukan領隊為畢業生祈福->舊部落之營火晚會與分享感恩會->一起對著舊部落方向祈禱-下次再見。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1.透過舊部落巡禮瞭解和體驗祖先生活環境及生態智慧,值得肯定。
    2.實施心得及學生心得請多加補充學生關於環境知識的認識,或者補述學生對於泰雅族生態智慧的瞭解,免流於活動過程紀錄而已。
    3.另請修正下列兩點:補充部分,「gon glu」請修正拼音為「gong gluw」。成果描述部分最後一句,1913年,請刪除「民國二年」,此為正確記年。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0-10-13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1.結合部落居民及傳統獵人,透過舊部落巡禮瞭解和體驗祖先生活環境及生態智慧,值得肯定。
    2.透過活動過程,學生增加泰雅文化及動植物的認識,以及環境知識的瞭解,超越課本、教材及日常生活,進而學習成為整全的泰雅人。
    3.貴校位處環境教育極優勢之地區,可跳山之顛、海之濱,且有其他泰雅族部落未有之飛魚文化,建議貴校未來可提報上述方向,整全原住民族的環境教育知識體系。
    4.建議未來要提報時,有關傳統地名、人名、詞彙,請加註或使用泰雅族語羅馬拼音,語言得以使用及傳承。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0-10-14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