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11
葉片數:3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3
3
2
2
3

家鄉的海我守護

發表日期:2022-10-31
發表人:PEI

河川湖泊濕地
  • 環境議題:河川湖泊濕地
  • 執行方法:演講/講授
  • 教育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U31 思考生活品質與人類發展的意義,並據以思考與永續發展的關係
  • 策劃/執行人:蔡佩璇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1.08.26
  • 參與人數:250

目標:

1.認知海洋環境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2.認識臺灣海岸線之美。
3.了解原住民族及移墾先民之中,各類關於海洋傳說的實際意涵。
4.促進海洋文化的傳承與永續經營。
5.確保永續的消費及生產模式。
6.符合SDGs聯合永續發展目標第12及第14項目標。

進行方式:

講師以自身作為海龜研究學者的觀察與學習者經驗來引起動機,首先分享在蘭嶼擔任環境解說員時的心得以及趣聞,並讓學員了解到全世界僅有七種不同的海龜。緊接著分享自己的環島紀錄片拍攝的工作歷程,並將該紀錄片取名為「還島」,寓意為我們日常所使用的自然資源都是向大地之母借來的;借你的,合理使用可以,但絕對不能破壞,必須將資源好好的留給下一代。
    自身經驗分享完後,接著和大家介紹臺灣本地許多關於海洋的傳說與故事,並且帶領學員探究故事故事的意涵,藉以體會先民的智慧與共生文化。最後,意味深長地告訴我們海洋資源如何「取之有道」。臺灣是海島國家,有豐富且美味的海鮮可以食用或者作為經濟作物,但如何使用,就是一門學問了。

成果描述:

講者除了用許多自身有趣的經驗引導學員走入自然,感受蘭嶼之美及臺灣的海岸線之美外,同時也體會到了NGO執行議題的不容易。人們常說「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透過講者妙語如珠的小故事,讓我們更加了解臺灣不同族群的文化以及歷史記憶,並且從中感受先人為了生存下來有多少的苦衷與辛勞。最後,也引發我們加以思考,當日常生活享受海洋資源時,是否能做到永續經營?

實施心得:

臺灣是海島型國家,我們的「生活」甚至於「生存」皆脫離不了大海。當我們在享受大海、享受一切自然資源時,常常忽略這些東西都是共用的,而且都是「借」來的。世界上有一群人在海洋議題上不辭辛勞地推動自己的理念,無論是進行環境解說或是拍攝相關紀錄片,都可以感受出這群人對這片環境的愛與關懷。當他人那麼努力地守護環境時,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最簡單也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珍惜」,當世上越多的人了解珍惜環境與永續共存的真諦,我們就能夠留給下一代更加美麗的海岸線。

學習者心得:

(一)   老師是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的講師,其中印象深刻的內容是:我們從小學的海洋不是全部,雖然說所有科目都可以碰到一點,我們學的海洋是破碎的,所以講師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臺灣的海岸線的模樣,辦理了繞台灣海岸線的活動,到現在已經繞過六次,一次1500公里,希望能把海岸線縫起來,不過講師也有說一開始募款很辛苦,一直被拒絕,然後拍紀錄片時過程也很艱辛,燒錢、燒心力,其中拍清水斷崖的景,攝影機掉進海裡,一台200萬,也一直失敗,但是最後毅力征服了種種困難,完成了「還島」這部紀錄片,十分偉大跟不容易。另外講師還講了幾個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漁業的枯竭讓人感到心有戚戚焉,以前荷蘭時期,一年有40萬尾,但是到了現今捕魚技術進步的情況下,竟然只剩下一年7萬尾,不禁感嘆海洋生態跟資源真的是一點一滴的被破壞。最後謝謝講師豐富了很多關於環境生態的知識!
(二)    初聞海洋環境教育,會以為是學科知識高度密集的演講內容。然此次研習最初,講者未曾談過什麼高深博大的生物知識,而是以自身生命史融入講談,從綠蠵龜生態夜間導覽,乃至成立基金會之後的實地探查與紀錄,以一個前輩、分享者的角度,將自己的生命走成台灣海洋環境教育的一種樣貌,向我們揭示人們何以愛上海洋、何以願意奉獻一生守護海洋。
    曾經有一個朋友問我,你覺得台灣是一座海島嗎?當時,我愣住了。是啊,台灣當然是一座海島,但我從來沒有感覺過它是一座島。記得小時候大人總會告誡我們,「不要下水」、「不要玩水」、「小心海邊」,我想台灣人是懼怕水的。世界有百分之七十,是水構成的;人體也同樣有百分七十,由水構成。台灣是一座島嶼,四面環海,但我們真正靠近水的時間,太少了。如果人們對鄰近的海是陌生、恐懼的,又遑論要意識到保護他呢?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今次講談,講者選擇不去深談那些海洋環境議題中的學術理論與專家建議,而是從廣博的人文歷史、台灣海產文化向我們介紹,這片土地的人們與海的淵源、今昔海洋環境的變化,從這些貼近生活、貼近生命的養分,慢慢長出屬於我們的新海洋印象。
(三)    由於本次演講對象是教師,講師對於演講內容切合教學這點十分用心,講述許多能應用於各科教學的知識。也於演講中穿插許多有趣、艱辛、富人情味的小故事,讓聽眾能夠身臨其境。其中最有印象的是講師在介紹google街景背包時提到,臺灣東部海岸線或一些車輛無法抵達處之街景圖,都是需要依靠人力背著街景背包拍攝紀錄而成,相當辛苦。另也提到法國羅浮宮曾借街景背包拍攝館藏,讓全世界的遊客可以不用親自到巴黎也能欣賞各種展品,我認為這樣的技術應該多多推廣,尤其在經歷了這幾年的疫情,更是讓我覺得發展線上遊覽確有其必要性,除了在正常時期能夠做為前往現場前的事前了解,才不會出現漫無目的、走馬看花的情況外,更是能作為疫情期間不便出門時也能陶冶身心、培養藝術涵養,甚至作為學術研究參考的重要途徑。
(四)    參與的這場環境教育研習,前半段演講老師很親切的與大家介紹自身對於海洋環境的各種點點滴滴,並且對於拍攝環全台海岸線的紀錄片感到相當興奮,有感而發的與我們分享其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接著與我們介紹海洋的經濟產物,有關烏魚子的產量隨著過度捕撈,進而造成產量日漸減少,講者與我們分享了原住民祖先的一句話:獲取應有的即可,因此為了維護永續生態,我們應適度捕撈、保護環境生態,並向我們介紹了依靠海洋維生的住民,以及台灣早先的原住民歷史,對此侃侃而談,內容相當豐富多元。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對於四面環海的台灣而言,培養學生具備「認識海洋、善用海洋與愛護海洋」的基本能力和素養,是海洋教育重要的理念。感謝學校用心辦理教師研習,邀請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的專業講師,透過紀錄片「還島」分享與解說徒步環島走海岸線的親身經歷,帶領教師們一起認識台灣海洋的地質年代、生態適應、人文底蘊、產業發展等面貌;相信藉由這次講座,可以喚起教師們對臺灣海岸線之美的覺知,了解海洋文化傳承與永續經營的重要,提升教師海洋環境教育觀念和素養,增進教師進行環境教育相關教學的能力,進而落實學校的海洋教育,是不錯的海洋教育教學活動。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2-11-22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