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88
葉片數:5
澆水器:0
推薦提報

評分項目

5
5
5
5
5

談情說愛ㄏㄨㄚˋ三峽-大手牽小手-當我們「桐」在一起

發表日期:2019-06-25
發表人:松鼠老師

認識社區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甘明翰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108.03.05-06.12
  • 參與人數:137

目標:

1.了解鳶山的地理位置及鳶山步道生態環境。
2.認識鳶山動、植物。
3.藉由環境探索認識家鄉三峽之美。
4.參與環境教育活動啟發關懷環境之感。
5.透過混齡互動、團隊合作,促進自主學習、責任訓練。

進行方式:

執行方式係以戶外教育、環境解說、學生服務學習及混齡教學以及跨社會領域、自然領域、語文領域及綜合領域進行課程活動。
進行課程區分為教師、教學課程、學生三部分。其中教師部分可分為三方向,教學課程部分以時程可區分為課程前、課程中、課程後三階段。

教師部分:
1.跨學年討論-以戶外教育社群模式進行,由中、高年級教師共同討論、設計規劃課程。
2.教學與行政分工-邀請教務處主任、教學、課研組參與會議討論並協助支援。
3.外部資源-由教育研究院戶外教育研究室副研究員、研究助理及資深教師共同參與並給予指導。

教學課程部分:
1.教學前:課程規劃、設計與修正、行前場堪、教案撰寫與修正、觀察與探索學習單編製、教學媒材選材與製作教學簡報。行前室內課程:中年級進行桐花主題文本閱讀、植物(提供落花進行觀察)與環境(照片)的認識、認識三峽鳶山、行前任務說明以及安全注意事項。而高年級進行植物(提供落花進行觀察)與環境(照片)的認識、認識三峽鳶山以及方位定向(指北針使用、地圖歸北)、認識登山路徑沿線的生態環境及觀察目標植物、行前小組默契建立方式演練、行前任務說明以及安全注意事項。
2.教學中:小組分組活動,以混齡式每組4-5位中年級學生搭配2-3位高年級學生。提供任務單(中高)、登山路徑圖(中高)、自然觀察筆記本(中高)以及其他觀察所需裝備,另高年級攜帶環境解說資料。徒步登山,沿途依任務單上指示搭配高年級學生指導完成觀察、記錄及體驗活動。
3.教學後:學生以小組上台發表、日記、學習單、作文等方式記錄、分享其觀察和體驗的心得。教師依據當日課程活動進行課後會議與檢討,以便修正課程規劃。期末進行課程後訪談。

學生部分:備有自然觀察筆記記錄經驗,參與戶外課程活動(校園、社區、三峽老街)經驗。課程複習社會第三單元,認識2017年新北三峽客家桐花季活動。

成果描述:

自然觀察:經由高年級學生在登山各點的解說,孩子能說出鳶山登山步道沿線的植物名稱、特徵和自己的觀察感受。能認識不同的植物、動物生存環境,並透過自然筆記仔細記錄桐花雄花的構造,甚至記錄下欣賞「五月雪」的感受。
地方感:從小組發表過程中可以發現孩子對於三峽區域的認識,在登高望遠時能區辨方位,雖不一定使用地圖、指北針,借由建築物、道路甚至陽光的照射方向能辨認出「鶯歌方向」、「柑園方向」以及住家、學校......等位置。認識「三峽」區域不再只有北大特區、三峽老街等,對照地圖能親眼看到實際區域分布,看見相鄰的鶯歌、土城、插角......。三峽不只有北大特區的都市面貌,也有非常自然生態環境的區域。小組分享過程中也有孩子提到「登到鳶山看到景色都變得很小,人類其實很渺小......。......我很喜歡三峽,我們要愛護大自然,山下的房子好多,開發的很嚴重的感覺,......。」能從孩子的回答發現孩子對於三峽的地方感雖沒有特別明顯,但是在環境倫理部分的萌發已經開始。
服務學習:孩子在複習建立小組默契的技巧非常投入,都希望能順利照顧好中年級的學生。這次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只是要依任務指示帶隊、管理秩序、安全維護,同時也需要介紹鳶山登山步道的環境。除了精神上的壓力,還有體力上的負擔,不過這一趟下來雖然累,也很有成就感。教師回饋發現,在混齡學習上,高年級的孩子有明顯成熟不少,也會在乎小組秩序的維護,甚至是中年級學生對於高年級學生的觀感。

實施心得:

本次課程規畫主要係因學生於上學期期末訪談過程中普遍表示自己沒登過鳶山,住在三峽很久以來只有聽過鳶山的名字,但從不知道鳶山在哪邊,所以在新學期時規劃鳶山行,接續三、四月份梅樹月活動的三峽老街踏查,將視野擴大至鳶山。不只是區域橫向的拓展,由校園、社區到家鄉三峽,學生看家鄉的視野因「登高望遠」而垂直抬升。以不同的角度欣賞家鄉的美,以及感受大自然的寧靜,欣賞季節的禮物--油桐花。
孩子帶領著中年級學生進而體會到當老師的心情,過程中提升自我管理效能,也能從中年級學生的回饋獲得成就感,因此再次規劃本次混齡教學進行戶外課程。

課程後教師回饋摘錄:
S1:他們這次帶他們討論,越來越知道怎麼帶學弟妹討論,很認真做這件事。
  你講的地方,有強調的地方,他們都有記得,記憶力不錯。
  學長姐不錯,會提醒他們注意安全。
  走河堤不錯(那邊真的就比較安全),下來的時候換邊還不錯,剛好比較涼。
  有早了半小時到銅鐘,爬山還蠻挑戰,要去老街有安撫作用,梗要鋪出來,足以忘記前面辛苦,氛圍還不錯。
  旁邊涼亭沒上去,不知道怎麼樣,如果之後很多班,可以有些在上面,有些在下面。這樣也不錯,可以先去景觀咖啡撿桐花。
  我們剛這樣算,你說上去那個路段是1.9公里?從我們這邊到祖師廟是1.4(公里),所以我們今天有走到6.6(公里),來回,回去一個是3.3,我們回去的時候還在算google了一下,哇,6.6,了不起,大家覺得自己很厲害。

S2:有個學生在小小哲學家把他想的寫下來,他就畫了個長方體,問學生說這是什麼意思?他說:我把看到的畫下來。可是哲學家是看到的想想看,然後寫下來,所以你到底是哲學家還是觀察家?他回去不是改這個內容,他是把哲學家劃掉寫觀察家,我就想他應該一開始就是觀察家吧,他也分不太清楚,他裡面所講的是說,把它畫下來。
  下山安靜不講話其實是今天T1中途才跟我說,T2老師有這樣的想法,看我們有沒有這樣,我覺得說其實很好,就是說因為其實我們之前有試過,讓孩子沉澱加上沿路回來加上他們累了,他們其實可以在最後面在山上的那一刻,慢慢走下來其實蠻舒服的,而且他已經走過這路程,他們就知道這路程大概多遠,讓那個記憶找回來,聽哪,我覺得他們會聽的比較仔細,因為說真的上山在講話什麼的就會比較吵,聽不太到很多的鳥叫聲,一般鳥都不叫了,所以今天下山的表現真的很好。所以我覺得他們的耐受度有提升。
  沿途有聽到學生說地圖的點,加上課前有讓他們先看照片,他們記憶蠻深刻的,只是覽勝亭看下去的風景沒有事先告訴他們,可能之後先拍照給學生看,他們就可以介紹、看天空狀況。撿桐花剛好區域就一個班,比較開心也不會壅擠。
  之後5月花開更多,但就會更熱,考試4/18、4/19,行程這樣排還不錯,期中考之後功課壓力不會這麼大。

S3:下次如果有學年去,比如說我們遇到的就是要老師開車,或是騎車上去的問題,如果要送醫院的話。若之後還是要進行的話,我覺得可能事前可能會準備個什麼水或是,可能不用到箱水,有茶桶的水裝滿了,有20公升那個裝,載上去其實放在那裏,貼個學校的名稱,如果說指揮或者是有駐點人員看著,我們上來其實就有補給,東西再載下去其實是OK,所以這地方還是要麻煩學校能夠做幫忙這樣子,今天我覺得摩托車OK。

S4:其實剛開始出去的時候小朋友他們常常會看到蟲就該該叫,覺得老師有蟲好噁心喔,老師有屍體什麼的,可是後來在這一次爬山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對那些昆蟲都非常的淡定。看過他們學習單,中年級寫得還比較豐富。他們現在很自然的就會去蹲下來看東西,例如桐花地上的話就會撿,......我今天觀察他們的狀況,他們就不加思索立刻就撿了,瘋狂的撿,甚至不會因為有蟲的考慮,從以前遇到的狀況是他們不愛做......

S5:走上去,剛開始走我覺得有點長有點久,可是這幾次我走跟今天走,我發現我自己感受上不長,很快,有幾個點可能老師有做那個地圖,加上我們有些照片給他們看,因為他們一幕一幕接著下一個,他們不會覺得遙遙無期走很久,我覺得今天上山的速度跟下山的速度都跟我們當初預料上面有差,其實小朋友是可以走的,我反而覺得說,比較喜歡山上,對於平路我覺得不太舒服,第一個車多危險,我覺得平地反而比較熱。

學習者心得:

個人紀錄:
S12:「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爬鳶山的日子,我們一邊爬鳶山,一邊喊累,我們六年級還要帶著學弟妹,我覺得我很幸運,因為我帶的這一組很乖,只要我說什麼,他們就會聽。」
S20:「令人期待的戶外課程又到了,這次的目標是要爬鳶山,感覺是一場驚險又好玩的旅程,當然也要帶上學弟妹一起在遊戲中學習,在探險中成長,因此明天的這場旅途,能夠多多接觸大自然,觀察不一樣的事物,才能有新的知識或與大自然成為好朋友。」

小組分享發表:
1.爬山熱死人,流汗流很多,水都快喝光了,但是帶學弟妹爬山是我第一次,剛開始覺得很難,我們竟然成功了。
2.第一次看到油桐花,而且真的跟下雪一樣,好漂亮。我會帶我爸媽一起去。
3.雖然很好玩,但久久一次就好。
4.出發之前有準備很好,這樣我就不會不知道要跟他們介紹什麼。我們那一組的都有認真聽我介紹。
5.之前有去鳶山賞螢火蟲,原來鳶山白天很漂亮,還有油桐花,我第一次看到油桐花。
6.原來三峽還有比較自然的環境,一直以為三峽就北大特區跟老街那邊,三峽好大唷。
7.鳶山好高,爬上去好累,但是可以看好遠,今天天氣沒有很好,沒有看到台北101,覺得可惜。很喜歡這樣看,房子跟人都超級小,覺得人好渺小,大自然好大喔。
8.這一次有看到很多昆蟲,還有看到老師看到好幾次的台灣藍鵲,覺得很幸運。但是沒有看到松鼠。

補充:

在地化課程方案擬定目標、概念,教師依此可「彈性」調整編製課程。
社群提供相關教學媒材及資源,由各班老師配合其他教師(導師、科任)自行調整課程活動。不同班級依教師不同而進行課程活動調整,因此有些班級進行模式不同。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很棒的戶外教學活動!知與行合一最容易讓學童印象深刻,透過山野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這樣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家鄉三峽之美,藉由觀察、記錄、討論、發表,引導學生認識鳶山的動、植物與生長環境,並透過跨領域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以及教師共同備課,將活動規劃為前、中、後期分段完整實施,能感受到貴校老師們的用心。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19-07-13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