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校精神

認識『綠色學校』

綠色學校是全校式(whole school approach)推動環境教育、永續發展教育的策略,強調環境倫理,師生共同參與規劃和實施的歷程,並且整合學校的政策與管理、校園建築與空間、課程與教學、和學校與社區互動及生活實踐四個面向,共同營造學校生態及永續發展的文化氛圍。

綠色學校願景

綠色學校讓師生透過言教、身教及境教學習,過程中注重「生態思維、人性關懷、夥伴關係、行動學習、資源交流」的精神,期望指引參與學校的師生依照自己的現況,學校的能力及資源,選擇關切的議題,共創願景、討論行動策略,來自發改善,並以夥伴精神,學校內成員及跨學校間相互的鼓勵、提攜、資源相互交流。

綠色學校強調從心靈環保,並且表現在四個面向上,師生共同參與,1.學校的政策與管理、2.學校的校園建築與空間、3.學校的課程與教學、4.學校與社區的互動和生活實踐。詳細如下:

  1. 學校政策與管理:學校政策支持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需要領導者的承諾,以及提出環境及永續發展的計畫。這部分可以藉由校本課程教學,師生協助進行學校調查及環境稽核,探討學校的願景、面臨的問題以及提出改善行動計畫,作為學校環境白皮書的參考。過程中邀請環境相關的專業者予以協助,也與課程連結。
  2. 校園建築空間:學校的空間規劃、建築及環境管理等可以考量永續校園計畫的原則「永續發展之環境及教育為基礎,整合省能、環保、健康、安全、防災之技術」。 透過課程教學及行政參與,師生了解自身校園地域、文化、歷史及生態等特色(在地性),實際投入校園空間及建築的規劃及維護的工作,呈現因地制宜且多元的校園風貌。
  3. 課程與教學:學校的校訂課程、領域教學或環境議題融入教學,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環境、當地特色、環境問題、或地方永續願景,作為教學的場域和教學的主題,讓真實生活情境,成為學習的素材,發展素養導向的課程,培養師生的永續能力,亦符合十二年國民教育的精神。
  4. 學校的生活實踐與社區互動:師生的校園及家庭生活,飲食、文具、水電使用、生活及實驗廢棄物,依循永續的原則,如:綠色消費,省能源,省資源,避免污染,並且與人及生態和諧相處。另外,積極連結社區,共同參與改善校園、周遭環境及建立當地的永續文化的行動,以成為負責任的環境公民。

如何開始綠色學校?

綠色學校推動的原則,期望是透過教學宣導的過程,讓學生從知的層面有深入的覺知、建立價值,並提供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如:生活規約的共同擬定與實踐,空間硬體面的設計、維護及改善。行政部份則扮演鼓勵者、支持者、或公開表達意願。

綠色學校要深根發芽,需要與課程連結,從生活情境找尋議題,來進行探索與實作。如何開始綠色學校,讓端賴學校的情況,有的是師生自發,小規模從班級開始、亦可是集體的多次討論,建立願景、做好規劃,有系統的全校推動,後者可能是由學校行政帶領。基本上,採循序漸進、整體化、多鼓勵的原則。而每個綠色學校風貌是因學校而異,呈現多樣化。

推動全校性綠色學校的工作流程,若透過自發式則如下:

  1. 先有一位champion 「第一名」,這可以是校內的老師、行政人員、家長或社區人士,這位「第一名」對議題有深入的了解,關切議題,並且積極說服,甚至了解或努力了解行動管道。
  2. 「第一名」從一個關切的問題或願景來影響周遭的人
  3. 對「第一名」所關切的議題有回應者,逐漸形成一個正式或非正式的小組,可以包括學生、老師、行政人員、家長
  4. 小組討論如何對問題現況及可能的協助資源了解
  5. 小組吸引及引領更多的人(成為工作團隊),如:社團,進行多面向的調查及了解
  6. 小組在校內或校外公開調查結果,說服更多人加入,導師、科任老師、學校職員、社區人士
  7. 小組或工作團隊草擬行動計畫,並獲得校長承諾進行,計畫書包括:目標、人、時程、行動策略、監測方式
  8. 工作團隊透過各種方式調查及討論,喚起全校教職員生注意及採取行動的意願
    • 在學校集會中、在布告欄中、在刊物中呈現調查結果及呼籲師生參與,採取行動
    • 在課程中深入了解該議題、其背後的相互關連的事情及意義
  9. 提供機會讓全校師生採取行動,密集的鼓吹,並且讓學生了解行動的意義
    • 預備經費,增添必要的設備(這部分可以跟永續及循環校原計畫結合)
    • 大型的節日活動(一日或一週)
    • 結合社區一起來進行,推展並影響社區。
  10. 公開改善的結果、檢討、表揚並且彼此的鼓勵
  11. 共同討論形成是否公約(常規),漸漸納入學校的常規。
  12. 小組持續的鼓勵、與叮嚀,維持綠色學校的氛圍。

※以上的流程,可能各校的狀況不同。在一些學校已經完全經歷整個流程,人員很有默契一項項做。可能一些學校還處在彼此了解熟悉(階段四),形成小組或成長團體。可能有的學校找不到「第一名」,還未開始進行。一個校長或主任或組長也可能是這個「第一名」,自覺環境議題重要,運用職權推動,不過仍需要尊重人的抉擇及有更多的民主參與。有的學校是從班級或從一個社團開始做,當有些成果,可能吸引更多班級參與,才逐漸變成全校性的活動。

推動綠色學校有甚麼益處?

  1. 課程教學方法上可以更彈性、更開放、更生活化、環境化。
  2. 參加者個人得以成長、獲得環境知識、態度、與行動能力。
  3. 校園空間可以更具有生態化、人性化、具地方特色、健康安全,成為符合永續生態理念的地方。
  4. 學校可減輕在能源、資源、及垃圾處理經費上的支出。
  5. 學校減少污染排放與環境災害的危害。
  6. 學校長期建立環境管理資料,作為提出環境改善計畫有力的依據,有助於學校編列預算爭取改善經費。
  7. 學校環境獲得改善,校長與老師獲得學生家長與社區的支持,並提升學校的榮譽。
  8. 學校建立許多行動夥伴,獲得更多後續行動的支持管道。

看看我的學校有多『綠』~綠色學校自我檢核表

綠色學校自評表主要是提供學校作為自評用,並提供具體操作綠色學校的參考,若學校未能符合每項的要求,也不要棄餒,可以當做我們努力的方向。 進行自評之後,更歡迎大家進一步思考貴校的環境教育特色,自行描述於後。 此評量表涵蓋四個綠色學校面向:

  1. 生活面向(朝向健康、省資源、省能源、低污染及噪音、重文化及關懷弱勢)
  2. 校園、建物和設施(環境學習功能、棲地環境文化的永續、生態循環、永續資源能源、健康建築)
  3. 教學與宣導活動(多元管道,鼓勵支援教師;透過校園生活及空間的學校本位課程,提升環境覺知、行動與價值)
  4. 行政與管理(領導者承諾、有計畫、有組織、整合內外資源、鼓勵引導師生共同參與)
  5. 學校環境教育的特色(歡迎大家進一步思考自己學校的環境教育特色並描述列出)

趕快來自評一下, 看看我的學校有多『綠』,一階階引領學校環境教育努力方向,歡迎下載自評

關於綠色學校葉片及澆水器

  1. 提報獲得葉片數之標準
    回應委員依據提報之與環境教育相關性、提報闡述情形、教案本身的創意、是否以學生為實施中心、困難度或特色或符合學生能力等5個方向進行評分。
  2. 每篇提報葉片數上限
    1. 一般提報:獲得葉片數上限為5片葉子
    2. 主題活動提報:獲得葉片數上限為10片葉子
  3. 淺綠葉和深綠葉的意義
    1. 淺綠色葉子:提報的目標範圍為年級性、班級性、小組與其他
    2. 深綠色葉子:提報的目標範圍若為全校性、跨校性、跨區、城市的提報
  4. 要多少的葉片才會有一棟樹屋呢?
    葉片總數達20片就可擁有一棟樹屋
  5. 提報獲得澆水器之標準
    依照社區參與連結性的不同給予1~3個不等之澆水器。
    評分標準澆水器數說明
    輕度連結走出校園,實際走訪社區。
    中度連結符合第一項後,且達成下列任一項者,為中度連結;同時達成下列兩項者,為高度連結。
    1. 與社區居民、志工、民間團體共同規劃辦理。
    2. 將實施環境教育成果向社區民眾推廣宣傳。推廣宣傳:要透過公開媒體(各類書章雜誌、社群媒體)。
    高度連結

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路計畫

此計畫自2000年開始,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團隊創發,包括:此環境教育推動策略的理念、獎勵機制及推廣,教育部長期支持及指導,環資國際有限公司的網站升級與維護。

網絡計畫宗旨、目的及推動精神

宗旨

協助台灣地區學校體系內的每一個份子,包括:學校行政人員、老師、學生、家長,開始一起學習如何把學校建立成一個合乎生態永續原則的綠色學校。

目的

本計畫透過網站及希望樹的獎勵機制(下圖),知識、經驗及資源的相互分享交流,帶動學校願意自動自發,對校園及社區的空間、生活、教學、政策的調查了解,並採取改善行動,使學校成為一個綠色學校。

推動精神

與同好認識,彼此交流,是歡喜來逗陣,輸人不輸陣。自願的參與,從過程中獲得喜樂、自主,學習尊重多元及自然和諧之道。從做中學,不斷的嘗試省思,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找出各階層推廣的具體作法。努力執行,耐心等待。

自2018年綠色學校夥伴網絡計畫的概念及獎勵機制做一些調整。綠色學校範疇的拓展;除原本的校園,還包括學校附近的社區,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獎勵機制,還加入澆水器的獎勵,鼓勵學校如澆水器,與社區互動;學校的永續與環境教學行動,納入社區的參與,讓綠色學校的教學因社區的加入更加豐富,相對的學校永續教學行動可以投向社區、改造社區,對附近社區產生影響力。

樹屋+5個澆水器
樹屋+5個澆水器
樹屋+10個澆水器
樹屋+10個澆水器
樹屋+20個澆水器
樹屋+20個澆水器

加入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路計畫的準備與進程

  1. 認同綠色學校的願景與精神
  2. 瞭解這是以班級或全校為本位,學校師生與社區共同參與的計畫,並且願意承諾盡力付出
  3. 向中心辦公室或綠色學校網站登錄,正式加入(網站上播下希望樹的種子)
  4. 根據網站上提供的學校環境調查自評表,先行自評,並回報中心辦公室。(種子發芽長成樹苗)
  5. 可根據自評表,擬定綠色校園工作項目,如;推動環境教學、活動,或搭配校園、社區改善實施計畫等,並由師生共同執行
  6. 回報成果記錄給綠色學校中心辦公室
  7. 綠色學校推廣小組審核並頒發綠葉及澆水器和鼓勵

理論依據

生態農村、生態或綠色城市,綠色企業,綠色設計,環境倫理,開放教育都是綠色學校的思考角度、理論依據及作法指標

  1. 生態農村、生態或綠色城市的管理理念來看校園生態管理應用都市生態學理論探討校園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組成的營養結構、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及生物地質化學作用的產生出來生態足跡或社會足跡的理念推動環境共生、低負荷與物質循環三種類型的校園
  2. 綠色企業角度來看校園環境政策與組織管理IS014000對企業訂定環境管理系統、組織自我更新來進行綠色化行動轉型綠色規劃、綠色生產、綠色設計、產品回收、環境稽核、減輕環境影響、產品生命週期概念等、組織結構調整、企業文化的重新塑造、加強與政府及民眾的溝通協調、確保各項必須的資源、高階管理者的支持、整合性努力與持續漸進的推動
  3. 綠色設計的角度來看校園綠色建築與校園綠美化學校學習不受圍牆、年齡、性別與智力與身心障礙限制,校園空間設計上也不受圍牆及僵化的水泥建築所壓制,以合乎綠色設計的手法。校園地方化、多樣化、綠美化、花園化及人性化的
  4. 環境倫理的綠化角度來看校園內的學生生活與學習將環境倫理、多元化、與和平、簡樸生活融入學校教學與生活中綠色學校成員的思想與聲音是綠色的、重視地方文物資產的,心靈是環保的、充滿愛與寬恕的心,生活是簡單樸素,對空間體驗是敏銳的
  5. 開放教育的角度來看校園環境教學法教育改革理念及實務,多形態開放理念及多元智慧經營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教育方法彈性、更開放、更生活化,也更利用校園

綠色學校夥伴網路計畫發展點滴

綠色學校夥伴網路計畫推動從民國87年發想、進行前驅研究迄今,從無到有,已邁入第20年(108年)從理念到實際的操作,每一步都經過許多次的開會討論、實作、評估結果、進行改進。另外,綠色學校也因台灣社會的變動有所改變。

第一期:綠色學校構思與草創(87年至89年)

綠色學校夥伴網絡起初為省環保處在精省前,拜訪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討論是否能撰寫一本可操作環境教育教材的構想,當時任職老師張子超及王順美老師,結合其他不同領域的幾位教授,並參考國外環境教育領域推動措施,在民國88年1月提出為期六個月的「綠色學校推廣研究」的計畫書給省環保處,正式就綠色學校的願景、相關的教材展開討論及設計。

於89年工作團隊再正式向教育部提出「臺灣綠色學校夥伴網路計畫推展先驅計畫」,建構中心辦公室、召開夥伴會議;舉辦多次研習,協助地方環境教育輔導團的成立,以綠色學校為藍圖,學習學校稽核/校園調查、輔導小組的成長及訪視、區域夥伴建立;及建立綠色學校電腦網站。綠色學校計畫就在透過縣市教育局由上而下的機制及網站人人皆可使用的由下而上機制開始推動。

第二期:綠色學校活動推廣(90年~92年)

為使更多老師能於綠色學校分享該校環境教育成果,教育部開新更新綠色學校網站、獎勵辦法的修定,期望藉由網站的互動回應、獎勵機制、互相觀摩,對綠色學校的操作更加清楚,也改變登錄的格式讓更多非學校體系的團體加入,而地方的推廣上,辦理焦點團體會議、舉辦綠色學校夥伴研討會、同行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夥伴對綠色學校網站的看法,並開始在各縣市政府教育局的研習營介紹綠色學校理念及計畫。

第三期:提升環境教育知識(93年~96年)

為強化綠色學校夥伴網絡之公信力,教育部將邀請優秀教師參加培訓成為綠色學校夥伴網絡的志願服務回應委員,讓有經驗有能力的老師可以參與提報回應,並藉此擴展熱心夥伴對本團隊的參與程度,深化中心跟第一線教師的夥伴關係。並公開辦理綠色學校掛牌暨成果發表會,讓30所掛牌學校齊聚一堂相互觀摩打氣,同時歡迎其他夥伴觀摩學習。

第四期:綠色學校夥伴網絡制度及系統的強化(97年~100年)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使用量的增加98年將進行綠色學校網站重新架構,以最新及最嚴謹的資訊安全程式建置新版綠色學校網站,版面設計以F方式呈現,符合使用者視覺操作之便利性,同時新增多項功能讓夥伴分享教案更加彈性。

此外,辦理綠色學校回應委員成果觀摩會暨培訓工作坊,透過資深回應委員審查經驗分享與討論,提供新任回應委員審查環境教育相關提報時能以更客觀多元的角度進行審查及建立綠色學校掛牌審查制度,為表揚主動積極推廣環境教育的學校,掛牌活動採用「分級制度」(分別為國小組、國中組),獎項分別為金牌獎、銀牌獎、銅牌獎,並召開「掛牌學校審查會」,邀請專家學者或回應委員審查提出申請掛牌之學校,遴選出國小組、國中組之績優學校加以表揚。

第五期:推動綠色學校成為教育部對國高中小推動環境教育之入口網站(101年~105年)

為使綠色學校夥伴網路成為教育部對國中小推動環境教育之入口網站,每年教育部及學界皆以綠色學校為中心,提出了更精進的想法及作法,以下共分為5項:

  • 建立「環境教育專區」公開教育部環境教育人員認證相關資訊,包含認證訊息、通過認證人員名單及教育資源等,俾利夥伴了解環境教育人員認證之推動及取得相關認證資料。
  • 因應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展延作業需求,建立與環保署「環境教育終身學習網」展延學習資料介接機制,提供認證展延申請作業之參考依據。另外,基於環教人員認證管理作業需求,開發「審查委員人才資料庫」功能及「人員認證撤銷及廢止註記」功能。
  • 辦理「教育部綠色學校回應委員認輔制度」,使資深委員協助新進委員審查,以提升提報文章品質。
  • 回應委員人數從一開始約20位至今已達至約60位,為提升回應委員團隊服務品質,將修正招募辦法並製作回應委員手冊,使回應委員審查能達到一致性。
  • 持續辦理2年1次綠色學校掛牌活動,同時也是表揚各夥伴們過去積極參與的一個成果發表展。
第六期:使綠色學校成為教育部環境教育之入口網站(106年~108年)

為讓教育部能夠快速地將環境教育訊息及資訊傳遞出去,且配國人上網習慣改變,逐漸由電腦改為使用行動裝置瀏覽的比例提升,今年(108年)進行了第三次的改版作業,主要讓綠色學校成為教育部環境教育入口網站。

改版後的網站導入響應式網頁設計,並建置了重大訊息輪播區、教育部年度活動,讓更多夥伴可以了解教育部辦理的環境教育活動成果及資訊。

此外,為鼓勵環境教育從學校擴展至社區,使環境教育部不僅只於校內,也能透過與社區居民或者是民間團體的互動,達到交流之目的,今年(108年)新增了社區參與評分標準,還加入澆水器的獎勵,鼓勵學校多與社區連結。為鼓勵教師註冊自己個人的帳號,累積自己的葉片數及澆水器數,就算調單位後教師提報過的文章也會納入計算。因此,針對夥伴們角色權限做調整,學校帳號將不再提供提報文章之功能,學校帳號僅限查看註冊學校的夥伴帳號及其提報文章獲得多少葉片數及澆水器以及參加學校掛牌活動申請功能。


綠色學校改版理念

綠色學校改版理念

  • 隨時掌握環境教育的變遷,不僅僅只是維持現有議題!
  • 分類規則一般使用者、回應委員、管理者、教育局、縣市輔導團五類型權限,使用介面更符合其需求!

以上是綠色學校夥伴網路平臺的改版理念。因這樣的理念,新平臺在操作及呈現方式上有了新的變革。

一、隨時掌握新的環教議題

環境問題隨著時間的變遷,會有所改變,而環境教育即是為因應環境問題油然而生的教育理念,因此環境教育面向多且廣,同時隨環境問題不斷變遷而改變,因此為因應此現象,在綠色學校夥伴網路裡一般提報專區其大分類與小分類可隨時進行增減,如: 由奇美集團於99年六月贈送各級學校各1套從空中看地球DVD作為非營利性教學公播使用,教育部鼓勵教師運用多媒體教材融入教學,為了讓學校能將利用這套教材的心得與其他夥伴分享,因此綠校在一般提報類別設立從空中看地球提報專區,提供夥伴使用。除了一般提報外,綠校更隨時配合目前備受重視的環境議題或是搭配環保相關重要節日,發起相對應的主題活動,同時將主題活動提報給分機制進行修改,提高了給分標準,一方面可使夥伴更願意將自己教學或舉辦活動的心得與其他夥伴分享,同時也可以讓其他夥伴隨時瞭解如何將環境教育有效融入日常教學。

二、強化網站各類功能

使用者有自己專屬的網頁空間,具有發表文章(包含:新增提報及專家問診區的討論、評論他人提報)、編修個人基本資料,以及夥伴特區中搜尋單位夥伴的權限。審查委員可以瞭解哪些提報需要審查,同時夥伴已補件完畢之提報,系統也會通知委員,避免有任何提到被遺漏。關於教育局的部分,已建置縣市排行榜,在縣市排行榜可以查詢各縣市、鄉鎮區總累計成績,甚至可以細到各學校的成績都可看的到。

網絡平台的呈現(網站導覽)

上述改版理念展現在網頁的規劃上,則呈現以下的規劃:

  1. 首頁
    1. 「重要訊息輪播區」:放置教育部欲傳達之環境教育訊息
    2. 「最新消息」:隨發表於環境教育或環保相關的消息
    3. 「系統公告」:綠校在功能或是系統上有所變動時,以公告的方式通知所有夥伴
  2. 夥伴特區
    1. 「主題活動」:可以查詢目前提供哪些關於環境教育之主題活動及活動相關內容,提供夥伴參與環境教育在議題上有更多的選擇。
    2. 「查詢主題提報」:顯示夥伴們上傳的主題提報內容及相關成績,並提供委員回應及其他夥伴交流的空間。
    3. 「查詢活動成果」:可以了解每一個縣市主題提報總成績,可作互相激勵的方式。
    4. 「查詢夥伴提報」:顯示夥伴們上傳的提報成果,並提供委員評比及其他夥伴交流的空間,提供夥伴分享與交流的空間。
    5. 「查詢夥伴成果」:針對帳號進行查詢,可以了解該帳號目前發表過哪些提報,及相關成績,可以作為其他夥伴的一個學習對象。
    6. 「查詢地區排行榜」:可以了解每一個縣市、鄉鎮目前學校提報總成績為何,可以作為各縣市互相激勵的方式。
    7. 「歷史專區」:自綠色學校開創以來,舊式分類之提報文章,皆可於此專區查詢。
  3. 資源分享
    1. 「教案(材)分享專區」:相關環境教育相關教材,提供夥伴參考及下載。
    2. 「專欄分享」:與環境教育相關之專題報導,提供夥伴參考。
    3. 「電子報」: 每季發佈一期電子報,提供夥伴回顧這一季綠校發佈什麼樣的消息,讓夥伴能隨時掌握綠色學校的動向。
    4. 「相關網站連結」:提供與環境教育相關網站,提供夥伴參考。
    5. 「12年國教環教議題教學示例」:包含環境倫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災害防救及能源資源永續利用,共五大部分,提供夥伴參考。
  4. 環教認證專區

    提供教育部環境教育人員認證相關資訊,包含申請認證、展延以及研習資訊。

  5. 各縣市環教計畫專區

    此區塊將放上各縣市環境教育計畫及成果,讓夥伴們可以參考各縣市具有特色的環境教育計畫,一起互相學習。


他山之石(國外相關環境教育計畫)

世界學校網站(WSN)介紹

世界學校網站(WSN)是一個學習環境教育的全球未來趨勢,透過連結各個教室、教師成員、各家庭成員和當地社區。藉由使用電腦技術和網站的連結,WSN希望環境教育的議題可以普遍至全世界,經由網路上的互動,讓各種不同議題產生討論。同時為我們未來的環境設計,提供一個以經驗為基礎、正面導向的行動。

參加的團體,舉辦他們的活動時,以他們所關心所居住的社區及週遭的環境為活動的主題,藉此加深孩子們對大自然的關心與興趣。透過和其他的團體在相同、類似的議題上做分享討論、對其他的團體報告他們所進行的活動、對其他團體所做的報告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及透過電信連結的互動方式,孩子們可以看到這個全球環境的相連結處,與不同處。

除此之外,WSN也透過每年度的各種遠征活動將各個教室和此遠征隊相連結。這些小小的遠征家將置身於世界的某個特別的地方,在那兒他們去體驗和接受各種不同文化之間奇妙的地方,而且這些小小遠征家們也會寄他們的訊息,給那些在大自然裏和平生活的人。孩子們將發現在這世界上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會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種下為創造未來社會藍圖的種子。

國外相關綠色學校計畫

藉由文獻分析結果,我們發現與教育部綠色學校類似的計畫共有英國的生態學校、加拿大的種子學校計畫與密西根大學的全球河川環境教育及美國高爾副總統發起的GLOBE等計畫。每個計畫的特色介紹如下:

(一)生態學校【Eco-school】

計畫是由英國Tidy Britain Group管理,Going for Green組織支持,SITA環境信託基金及可口可樂青少年基金會贊助經費的。Going for Green是一個由政府支持的國家級運動旨在鼓勵全民參與改變生活方式、以改善級保存環境的組織組織。Tidy Britain Group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環境而組成的慈善運動,被認定為全國性的減少垃圾組織,並且獲得Going for Green授權負責管理生態學校計劃的組織。根據1998年九月出版的通訊,已經有一千所學校註冊,而有一百所通過認定為生態學校與頒獎。

這組織也出版一序列的教材供學校使用在能源、交通、健康生活、水、廢棄物管理等議題上(Tidy Britain Group,1997)。

(二)種子計畫【SEEDS school】

由加拿大種子基金會,全名為社會Society、環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發展Development與學習Studies基金會(簡稱SEEDS)推動的計畫。該基金會編寫了九十六個可以讓學生展現活力,促成學校環境更綠色化的行動指引。有興趣的學校評估自己的需求後,先選擇其中的方案,進行活動,然後將活動成果寄給基金會,基金會再頒發綠色獎品。

這九十六個活動內容主要是以班級為單位在學校社區可以推動的活動。除了分散在不同的學科上進行外,也可以在學校的節慶、活動或重大節日時機來推動以改善校園環境的品質及提升環教的品質。種子計畫本身也是採用自由參加的方式,但是整體而言,也是學校的環境改造計畫,但並未有一個大的目標理念來架構學校的發展方向。

(三)全球河川環境教育(Global River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twork-GREEN)

由美國密西根大學自然資源學院師生共同提出,1989年開始推廣。目前有30餘個國家參與執行計劃,通訊則寄送100多個國家,由美國計畫總部編著河川水質監測分析、教材及軟體資源,但不支援經費。未來會走向全球資源環境教育網路。

該計畫的遠景是讓參加計畫的學校學生及居民透過水質監測過程,更了解社區河川及周遭環境問題;鼓勵參與者思索問題根源及解決策略,並行動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從行動中學習各種學科及技能,並且能夠加以整合;參與當地集水區的保護及監督工作;透過國際網路聯繫,讓參與者產生世界觀及促成文化的交流。

各地參加單位可以由草根性民間團體或大專院校發動,也有由政府教育部門推動參加,經費由各地方組織自籌、以自給自足及自行動員專家資源方式來執行。各地的聯繫人都為義工,企業也可能是贊助者。各地方工作則協助訓練參與學校教師及學生來推動。

計劃執行以集水區為單位,以流域旁學校師生及居民為主體參與定期監測及同步測量學校附近的水質資料及撰寫報告,並透過各種教育活動來討論問題;鼓勵參與老師及學生利用電腦網路、傳真、信件討論、分享數據及討論問題與建議。環境資料包括以水文為主,河川底棲生物、週邊的土地利用、文化歷史均收集,視各地區議題不同而定。調查程序都已標準化及結構化,並且發展出簡易的河川指數以利溝通。環境資料由地方自行保存,編輯成鄉土教學材料,並未整理成為全球影像資料。學校可直接透過國際網路讀取電子佈告欄資料,並可與其餘工作小組學生直接互動。因許多開發中國家經費有限,各地計劃主持人逐步發展簡易替代性的測量儀器及方法,或溶入教科書中普及教學。

本計畫的特色有下列幾點:

  1. 鼓勵老師及學生參與親身經驗學習,及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2. 強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學科及知識的整合。
  3. 強調學習發覺問題、分析問題根源及解決問題的行動技巧。
  4. 強調民主政治、全民參與、解決衝突的流程。
  5. 從文化交流活動中教導學生尊重弱小階層、民族、性別及宗教。
  6. 提供學生探討各種文化、社會、經濟、政策等對本地及全球河川問題的影響的機會。
  7. 強調開放式的教學評量,只由當地計劃負責人執行。

本研究小組中的二位成員王順美及梁明煌副教授都是計畫的推動成員,曾經在1989年邀請主要推動學者來台推廣及並且在1990-1995年間在台灣北部地區推動過,目前暫時中止。

(四)為地球利益的全球學習與觀測計畫GLOBE

這是由美國副總統高爾提出的。由政府部門透過外交關係促成國際合作,目前有27個國家參與1995年地球日時有數千個美國學校參與。GLOBE的遠景是讓學生更了解全球的環境,對地球及自然科學知識的了解有更多的貢獻,幫助學生在科學及數學的學習成就;合作參與「全球學習及觀測來促進環境福祉計劃」。

該計畫的籌備是由美國政府提供許多學者專家及政府機構人力及智慧資源,並且由美國政府提供教材、設備及軟體資源,並譯成聯合國的六種語言。並且由美國政府協助訓練國家計劃負責人及參與學校教師。

GLOBE計畫執行時,國家計劃負責人及參與學校教師要負責舉辦國內的教師訓練營。參與學生分高中,初中及國小等級,內容可以依照等級增減,參與學校要學生參與測量學校附近的環境資料及撰寫報告。環境資料包括大氣、溫度、水文、土壤及植物環境,所有調查表格及測量儀器要求精準,教材均已標準化及結構化。所調查的環境資料要送回美國由專家整理成為全球影像資料。學校可以使用先進電腦教學技術,直接透過國際網路讀取全球環境資料作為教學材料。

GLOBE計畫特色是:

  1. 鼓勵老師及各級學校學生都可參與。
  2. 強調科學教育及學生自然學科的學習成就。
  3. 較強調認知性教學。
  4. 探討及學習全球環境變遷問題,問題類別較多。
  5. 強調使用電腦網路現代化科技,可配合學校資訊教育。
  6. 強調教學評量,將由美方派員到各地進行評量。

英國「生態學校」方案手冊介紹

「生態學校」方案手冊 -英國的例子-
譯者:王鑫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 教授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理事長

生態學校(Eco-School)是一個以歐洲為推廣範圍的實施方案(project),其目的是為了鼓勵全校性的環境行動,並感謝那些已經(及贊同)辦理這類活動的學校。

「生態學校」為您提供一個明確的、可行的方法,據以從課程中的環境議題取材,並應用在學校生活中的日常工作上。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環境議題的重要性,並且在他們的個人及家庭生活中,認真的考慮這些事項。生態學校方案不只是一個實施方案,也是一個獎勵方案。每個學校可以依據本手冊的提示採行之。"生態學校獎"將給予任何完成本方案主要內容的學校。

生態學校的設計精神,是將環境覺知和環境行為融入每個學生的校園生活和校園風氣之中。本方案十分具有彈性。不同的學校可以採用不同的途徑達成「生態學校」的要求狀態。本計畫獎勵的事項不是那些具體的環境改善硬體建設。例如開挖池塘或是開發一個野生物園區(生態園)。

「生態學校」是一個長程方案。"獎"每兩年更新一次。獎勵的方式是授旗(Green Flag )。這個綠色的旗子可以在學校門口飄揚,也可以在門廳、接待室等地展示。獲獎的對象也可以得到一本證書和一個標幟(logo),並且可以將這標幟(logo)印製在任何出版品上。這個獎勵沒有獎金,因為我們希望每一個達成「生態學校獎」要求標準的學校都能獲獎。也因此,每個學校都可能獲獎(就像頒發正字標記一般)。沒有獲獎的學校,經常會獲得通知,要求在某些方面作適當的改進。

「譯自 Eco-School Handbook , The Britain Group」

美國新罕布夏州立教育與環境協會(SEER)所發展的綠色學校指標

這是美國新罕布夏州環境教育中心(Antioch New England Institute)所發展的國家綠色學校指引中的一部分:綠色學校指標,此一指標系統包含了五大部分,分別為:課程整合、校園場所的加強、基礎的社區教育、學校的永續性、行政支持。

這五大指標面向下又有各自的次指標,例如[課程統整]下有5個次指標:科技整合的方式、環境議題、野外學習、文化研究、慶祝與反思等。

此指標系統的指引方式是透過列出每個次指標從第一階到第四階所要達成的內涵作為學校指引,第一階是最基礎,第四階是最高的層級。透過這樣的指引,學校可以瞭解目前在每個指標項目所達到的階段,同時也能掌握邁進更高層級時所要努力的方向。

美國馬里蘭環境戶外教育協會(MAEOE)之綠色學校評比標準

在這個評比標準中包含課程和教學、操作和設計學校建築和建地、學校和社區的夥伴三個目標,每個目標又列出其標準、活動範例及文件範例,作為學校參與綠色學校評比的標準。


教育部綠色學校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