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發表日期:2025-03-25

114年3月最新消息


外來種-刺軸含羞木

刺軸含羞木又稱美洲含羞木,是原產於南美洲的含羞科植物,全株生有毛茸和銳刺,所分泌的含羞草素能壓抑其他植物生長,因好水性強,常生長在溼地,且生命力強繁殖快速,可長到2公尺高,數量多時會阻礙河川水流或導致水庫淤積。刺軸含羞木種子產量極高,焚燒處理反而會提高發芽率,要連根整棵拔除才能有效防治,建議用機械工具處理,民眾若發現時可向各區公所或農業局通報。

 

生態保育-世界麻雀日

根據農業部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調查顯示,2009年至2020年間,全台麻雀數量減少近10%,其中又以北部族群情況最嚴重,麻雀數量於2009年至2020年已顯著減少達57%,顯示麻雀的族群狀況可能比想像中危險。而常見物種的消失是一個嚴重的警訊。關注自1980年代數量開始驟減的麻雀,印度環保團體「自然永續協會」在2010年發起一個跨洲際的保育行動,3月20日「世界麻雀日」,希望喚起大眾對日常生活中常見鳥類的關注。

 

生態保育-世界青蛙日

3月20日是「世界青蛙日」,目前全球蛙類預估高達6000多種,是兩棲動物界的大家族;然而仰賴乾淨水源與棲地維生的牠們,隨著山林開發、氣候變遷、生態汙染等危機湧現。全球已有逾30%蛙類瀕危、甚至滅絕。2009年,美國國家水族館將3月20日定為「世界青蛙日」,期盼眾人別因體積小而忽視牠們。

 

外來種-琵琶鼠魚

琵琶鼠魚大量侵入,在台灣的溪流湖泊河川中,佔地為王。大湖和碧湖,兩座公園的外來種比例,高達87%與92%,數量已經遠超過原生魚類。不當的放生、人為棄養行為將對台灣的生態帶來嚴重威脅。

 

外來種-斑腿樹蛙

斑腿樹蛙原生地在印度.中南半島.華南等區域,隨著盆栽植物而來,2006年在彰化田尾被發現,目前台灣只剩下台東縣沒有看到牠的蹤跡,對原生種布氏樹蛙、台北樹蛙的生存早成嚴重影響。

 

生態保育-竹節蟲

台北市立動物園近期收到一封裝著黑色顆粒的信件,細查發現竟是竹節蟲卵。動物園疾呼,請勿任意棄養外來種昆蟲,更不要把昆蟲及卵直接寄給任何人,園方目前已經將其處理,避免造成生態危機。

 

活動-植樹節

孫中山在創建民國時,便表示:「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為了緬懷國父,政府於是在民國19年(西元1930年)時,將 3月12日國父逝世紀念日定為植樹節。政府還制定了《植樹節舉行造林運動辦法》,要求全國各地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並確保每年持續舉行,從而促進了中華民國的綠化事業。3月份全臺各地區分署另有系列贈苗活動,相關資訊可至林業保育署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活動-世界水資源日

屏東縣政府為響應聯合國「世界水資源日」,22日舉辦淨溪活動,號召民間企業及社區環保志工,於屏東市牛稠溪旁堤防進行環境清理。近百名志工參與,共清出380公斤垃圾。河川排水環境保護需要大家長期投入,每個人只要從日常生活做起,不亂丟垃圾、珍惜資源作好垃圾分類,隨手就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讓我們的河川更乾淨、環境更美好。

 

外來種-淡水魟魚

原產自南美的淡水魟魚現蹤高雄澄清湖,淡水魟魚以小型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或魚類為食,台灣水域中並沒有足以控制此外來物種的生物,恐對當地生態系造成負面影響。另對於水域活動人員(含垂釣),則可能造成刺傷或毒性危害。一般民眾若冒然處理或食用,可能分別存在衛生健康疑慮與受到魟魚穿刺中毒的風險。因此比較適合的方式,還是交由當地水產或野生動物研究相關之主管機關、學術研究單位,或具處理經驗之公民團體進行移除。

 

生物多樣性-原生植披種子球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憂心強勢外來種植物趁機入侵,召集一批解說志工,在慈濟大學張木林教授指導下,採集原生植物種子製成種子球,或將種子提供給公路總局太魯閣工務段,噴撒於中橫公路福德祠路段護坡工程上,希望原生植物能捷足先登。歷經半年後,已見公路邊坡上長出不少原生植物小苗,令人相當振奮。

 

動植物病蟲害-恙蟲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26)日提醒,今年全台已累計有9例恙蟲病確定病例,個案感染地以花蓮、台東地區各有3例最多;恙蟲病如未經妥適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60%。疾管署提醒民眾若赴郊外掃墓、踏青或從事登山、露營活動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降低遭恙蟲叮咬的風險。

 

外來種-荔枝椿象

男童在學校意外吞下「荔枝椿象」的蟲卵。荔枝椿象若蟲與成蟲皆以臭腺來噴毒,但是位置不同,若蟲的臭腺位於背上,成蟲則是在胸口,不過牠的卵並沒有毒性,拿衛生紙將其直接處理即可。

有關荔枝椿象簡介可參閱宣導資料

防檢局:「荔枝椿象生態與防治摺頁」、「荔枝椿象防治曆」、「非農業區裡的荔枝椿象-無患子篇」、「非農業區裡的荔枝椿象 - 臺灣欒樹篇

教育部:「荔枝椿象(宣導影片)」、「荔枝椿象(摺頁)」、「荔枝椿象(懶人包)」、「荔枝椿象危害與防治(海報看板)」。

 

活動-國際森林日

雲林縣政府、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口湖鄉公所21日於口湖鄉海口故事園區,辦理「織一片國土生態綠網-口湖露營,植樹成林」植樹活動,種下364棵耐風抗旱、適合海岸環境台灣原生樹種,期許織就一片生態綠網。

 

生物多樣性-農田方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25日舉辦《農田方舟—野生動物棲地營造手冊》新書發表會,輔導農民轉型友善耕作,從最初保育水雉,擴展至石虎、諸羅樹蛙、赤腹遊蛇等,為超過46種保育類或紅皮書物種提供安全棲地,讓農田真正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庇護所。

 

外來種-埃及聖䴉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因人為管理不當,埃及聖䴉在台灣野外大量繁衍,危及原有生態;林保署近期在出沒熱區的關渡自然公園架設誘引站,並布設假鳥吸引埃及聖䴉群聚,以利移除。

 

活動-友善野生動物危害防治方法與改良式獵具應用工作坊

為了兼顧野生動物保育、狩獵文化延續與農民生計維持,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改良式獵具,近期新竹分署分別於五峰鄉大隘村茅圃文建站、南庄鄉公所、泰安鄉梅園部落等地舉辦「友善野生動物危害防治方法與改良式獵具應用工作坊」。邀請山區部落族人與居民參與,現場同時進行改良式獵具宣導、黑熊保育政策講解以及野生動物侵擾防治的相關說明,改良式獵具不僅能保護農作物,更能兼顧狩獵文化與生態保育。

 

外來種-銀合歡

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發起內海之路環境監測行動,發現210平方公尺監測樣區有119株銀合歡外來種入侵,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指出,這些監測調查也分別報環保局、水利單位及台江國家公園,呼籲水利署應定期清理水岸垃圾及銀合歡,公私協力,共同守護台江河川及山海圳國家綠道;也歡迎更多人加入台江綠道志工,及跟著河流班的公民監測環境行動。南市農業局今呼籲全民攜手防除,如發現有害入侵植物,也可通報各區公所或洽農業局通報專線0800-2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