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永續發展獎(教育類)


中原大學

永續實績

中原大學在全人教育辦學理念,特別強調「尊重自然與人性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和諧,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專業知識,造福人群。」面對內外環境衝擊,中原大學李英明校長於2021年上任校長,即意識到永續治理校務之重要性;於創校70年規劃「教學卓越、特色一流、卓越永續」亮點,正式宣告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未來校務治理重點,以2022年為基準年,已陸續盤查18項永續校園指標,並於2023年將持續推動永續發展並擬定各項推動計劃。

創新作法

中原大學做為負責任之大學公民,透過優質校務治理於永續發展各面向不斷創新,全面落實能源管理及營造低碳綠能校園,長年深耕社會共融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大學社會責任),推行友善校園全國第一,亦致力整合國內外產學資源及策略合作夥伴,是全臺首間獲經濟部頒發「國際創育機構」證書的大學型育成中心。

願景藍圖

中原大學於2022年3月正式出版第一本永續發展報告書,宣示2049年達到淨零目標,並揭櫫落實永續發展之未來願景及依據之4項主軸:

  1. 在促進經濟面向,扮演一所產業創新促動大學。
  2. 在社會發展面向,成為一所社會責任標竿大學。
  3. 在環境保護面向,營造一所環境永續綠色大學。
  4. 在校務治理面向,優化一所校務治理典範大學。
中原大學致力整合國內外產學資源及策略合作夥伴,是全臺首間獲經濟部頒發「國際創育機構」證書的大學型育成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

永續實績

中央大學除致力綠色採購、發展友善空間與社參課程,USR團隊亦引領地方的環教行動與文化復育,並藉由遠距工具與夥伴大學發展跨國、跨區域的研究社群。持續為全球自然、人文的永續發展,奠定多元合作基礎。

創新作法

校務發展以「建構永續生態體系,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作為主軸,形塑生態、生活、生產等三生一體的永續藍圖:

  1. 生態創生:USR團隊透過社會參與實作課程,在社區推動空污監測,連結東南亞夥伴大學建置亞洲空污監測網;亦協力海管處、中央氣象局在海岸線設置觀測站,以即時性數據進行污染物擴散、救災等追蹤預測。
  2. 生活創生:學生自主社群「中央創遊」指導地方高中生設計地方創生桌遊,進而申請教育局「大手牽小手」計畫補助,由大學引領地方共同關注社會,並延伸所學、付諸行動。
  3. 生產創生:USR團隊結合特色課程,以長期蹲點建構捕魚、煮鹽等海客生活紀實,更協力客家事務局策展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續以設計實作課程發展文創品牌,傳遞海客文化價值。

願景藍圖

為回應桃園的多元文化性,除推動韌性城鄉氣候行動方案,亦連結校內外關係網絡,持續落實包容、創新、倫理的永續治理願景。

中央大學舉辦「永續與去碳科技」論壇,由周景揚校長等主管帶頭宣示2050年達100% 碳中和目標。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永續實績

為建立校務政策、校園設施、長遠發展等各層面的永續力,高科大訂定前瞻、組織、責任、溝通、擴展5大面向作為永續力價值觀,首先將永續發展目標納入中長程計畫,成立專責單位研究趨勢、擬定策略,明訂永續投資規範定期檢核;其次在產、學、研發展上強調跨域實踐,善用科技力和適宜的議和管道,輔以政策、服務和輔導,確保弱勢權益、同理利害關係人,成就地方社群的資源共享;最後透過數位平臺的打造、交流共融的建立,共享成果的同時引導外部單位永續共好。

創新作法

行政力方面,高科大成立專責單位「永續發展處」,負責永續趨勢研究、政策推廣和諮詢,研擬推動永續策略以及國內外議題交流與曝光;執行力方面,透過校級組織改造、跨單位的合作與溝通和各項系統數位化,確保資源有效整合,提升團隊行政效能;檢核力方面,全校單位分進合擊、跨部合作,搭配完善的管考制度以PDCA循環式管理檢視不同階段學校的缺口和挑戰,更有「經營管理處」等專責單位落實定期管考、強化資源整合,共同面對未來更多永續挑戰。

願景藍圖

  1. 宣誓成為2028碳中和大學。
  2. 永續人才培育。
  3. 永續校務治理。
  4. 立足在地,放眼全球。
「高科大永續發展專館」扣合SDGs,以教育品質、師生團隊、永續生活、社會參與四大主題,展現永續發展的豐厚成果。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永續實績

雲科大強調大學永續治理,堅信落實教育是促成永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由永續與社會責任委員會進行規劃管理,每年發布永續報告、財務規劃、校務基金績效等報告書作為揭露與管理改善。發揮院系專長、籌組跨域團隊強化永續發展議題。

創新作法

全校強調永續知能培養與實踐。2021年雲科大推動永續方案共52案,參與案件學生達8,777人次,並有93處的地方合作據點。並且自2020年起導入永續教育,已開22班社會造夢者課程,2022年開設線上永續發展目標17單元線上課程,總共有1,962人修課。

願景藍圖

雲科大未來以「激發特色量能與擴散成效影響力」為願景,建立全校師生的永續履歷,在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端訂定永續發展目標的行動參與策略以達成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打破學習的疆界,發揮大學智庫使命。

雲林科技大學以「激發特色量能與擴散成效影響力」為願景,在校內推廣永續活動。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永續實績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為執行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以從強化教學創新、發展辦學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善盡社會責任與永續體制運營等5大面向23項分項計畫推動。具體以校務治理、地區發展及國際行動等3個面向,回應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並以量化數據呈現成果。

創新作法

該校創新主軸為「深耕水沙連,開拓東南亞,邁向SDGs」。「深化與地方的連結」是暨大從921大地震後推動20餘年的辦學目標,從在地議題、需求為出發導向的學習模式,成為暨大的重要特色基礎,培養更多的「跨域、永續」的未來人才,擔任在地推動永續發展的驅動者,以在地關懷為基礎拓展國際視野,掌握永續發展理念與趨勢,並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充分展現暨大實踐「全球在地化」的具體行動。

願景藍圖

2022年成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永續發展委員會」以應對永續發展趨勢,確立自身處於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定位,釐清問題與尋找創新科技與能量,使師生們瞭解「全球挑戰=全球機會」,以永續發展應用於往後研究計畫及校園建設規劃。規劃及執行暨大淨零碳排政策,預期於2043年達標。

暨南大學創新主軸為「深耕水沙連,開拓東南亞,邁向SDGs」,將永續發展應用於往後研究計畫及校園建設規劃。

逢甲大學

永續實績

逢甲大學宣示2030年再生能源達能耗的8%,2041年達到淨零碳排,並制定減碳行推動方案,擬定具體脫碳時程表;設定Z-BAR(Zero carbon emission 淨零碳排、Biotope 生態均衡、Aginghealth 健康老化、Regional revitalization 地方創生)為推動大學社會責任之核心主軸,並設定永續藍圖策略。

創新作法

逢甲大學「建築小書屋」運用學校、企業、校友所鏈結的建築知識與資源,建構偏鄉社區的兒少學習支持系統,創造符合地方教育所需的軟能力設施,目前已興建/規劃21座小書屋。「綠色諧能.循環永續之國際共好計畫」於東勢地區開辦「共好學校」,協助青農跨域增能與加值農產,以山城特有之文化與生態指標,創立特色在地品牌,並將綠能技術推展至國際。

願景藍圖

逢甲大學將透過以下方式達到永續願景:

  1. 優質教育.達到師生永續行為改變。
  2. 協力產業.建立可複製的典範移轉模式。
  3. 共善國際.擴散逢甲永續影響力。
  4. 永續承諾.建立逢甲大學淨零碳排路徑。
逢甲大學於東勢地區開辦「共好學校」,以特有之文化與生態創立色在地品牌,並將綠能技術推展至國際。

新北市平溪區平溪國民小學

永續實績

平溪國民小學以普遍性、包容性、參與性、整合性、透明性實踐永續發展。以學校為中心,發揮漣漪效應,與社區家長、策略聯盟、伙伴學校合作,建置貢獻平臺,提供人人可學習、處處可學習之課程教學與體驗學習機會,讓永續發展看得見;整合環境、社會、經濟3個層面,融入各領域課程教學中落實,透過夥伴專業對話,凝聚共識目標策略,並配合領域課程實施。

創新作法

環境面在戶外教育、環境教育皆獲諸多殊榮,如「搭鐵道時光機,訪平溪百年山城秘密」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戶外教育成效卓著獎、卓越登峰銀推獎;社會面完成公園街站壁小聚場營造、南山里公廁美化創作、望谷車站邊坡藝術營造及苔蘚綠滿盈,豔百一方等社區總體營造,深獲社區喜愛媒體報導;經濟面榮獲STEAM (Science 科學、Technology 技術、Engineering 工程、Mathematics 數學、Art 藝術人文領域)全球獎助計畫最佳團隊獎、新北市推動科學教育有功學校、食農教育比賽亞軍及最佳精英獎等殊榮。

願景藍圖

持續整合內外部資源,擴大環境校育行動組織人力;持續爭取環境教育品質與認證,維持全校師生環教熱情;持續進行夥伴交流、讓永續發展看得見,點燈提燈照亮更多人、發揮影響力,共學共享共好共榮,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平溪國小整合內外部資源,拓展戶外環境教育品質與認證,持續進行夥伴交流,讓永續發展發揮影響力,共同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嘉義縣中埔鄉和睦國民小學

永續實績

和睦國小從永續發展理念出發,帶著社區與家長的期待,投入7年的時間,完成「科技創新在地關懷,和睦永續未來」課程,具體展現以科技創新理念關懷在地,建構健康生活的永續發展藍圖。在12年國教精神引領下,從「組織教育願景」、「課程關鍵素材」、「教學價值內涵」及「實踐行動取向」出發,積極培養孩子們「自發」、「互動」、「共好」的宏觀素養,奠定永續發展之基石。

創新作法

打造以科學思維為核心的永續發展環境,包括參與前導及中堅學校增能、提升素養教學、開展多元知能、厚植體適技能及形塑友善校園等;培養學生公民行動力,發掘問題與創新思考解決問題;以食農教育連結家鄉情懷,讓校園變成社區後花園;推動環境教育、能源教育有成,成為嘉義縣能源教育創生基地;倡導低碳生活,實踐環境永續和健康生活的好習慣。

願景藍圖

未來永續發展遠程願景將朝向「人文課程」(在地融合-深耕食農教育與社區共榮)、「科技素養」(創客行動-提升資訊能力與科技整合)及「環境永續」(未來領航-培訓環教種子與生活實踐)三方向邁進,期能培養孩子們成為「以科技創新關懷在地的世界公民」。

「科技創新在地關懷,和睦永續未來」課程,具體展現以科技創新理念關懷在地,建構健康生活的永續發展藍圖。

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永續實績

明道高級中學成立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結合行政組織、支持系統、外部資源、教師專業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及學生共學社群(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具體制定永續發展目標行動方略。在此架構及策略下,以師資培育與課程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與實作、校園環境與建設為3大主軸。

創新作法

兩大創新亮點:一為分享教學團隊如何將永續發展目標融入課綱,並以地理科、自然科、公民科為例介紹相關教案;二為學生探究與實作說明永續發展目標如何融入日常學習培養永續素養,從基礎的共讀共想,到自律自主參與社團、社群、Goals Project計畫。透過此兩大亮點展現明道在永續發展目標教育4.7的豐碩成果。

願景藍圖

未來將持續深化永續發展目標169項具體目標232細項指標。引導學生從參與者轉化成倡議者。最後則是逐步建構「中小學SDGs自願檢視報告書」,與夥伴學校發展一套全國中小學適用的檢視指標。展現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Connect Everybody 的具體願景。

明道中學長期耕耘環境、生態、能源及永續教育,是臺灣第一所註冊SDGs Global Schools會員的學校,並與70多個國家1,000多所學校合作推動永續教育。

臺中市私立惠明盲校

永續實績

惠明盲校執行臺灣永續發展目標從「教育」、「社會」、「環境」3大面向著手,結合親師生、校友及社會資源,將永續發展目標融入日常生活與課程教學當中,在特殊教育學校中落實視障教育執行永續家園的可行性。

創新作法

惠明盲校為全臺灣28所特殊教育學校當中唯一的私立特殊教育學校,主要服務的學生為視障、視多障為主的中、重度以上程度身心障礙者,包括學齡前的幼兒部,國民教育階段的國中小學校。立案50年以來,仰賴社會大眾捐款,免費提供學生服務。惠明盲校跨領域結合學校、社區、企業等夥伴關係,支持視障教育及輔具,首創視障/視多障分流教育、職業訓練,並發展視障教育國際交流,為全國首座微電網示範特殊教育學校。

願景藍圖

  1. 著力與聚焦師生共同成長,瞭解永續議題,從校園到社會邁向系統性永續發展。
  2. 期許成為特殊教育學校推動永續發展目標前導學校。
  3. 擴大規模帶動社區,瞭解永續發展,推動永續發展目標。
  4. 以創校宗旨為本經營校務,使「惠明」成為國家永續發展教育中的典範。
惠明盲校與政府合作於校園內設置太陽光電、小型風力機及儲能電池等永續發電設備,汰換老舊照明及空調,是全國首座微電網示範特殊教育學校。

中國醫藥大學

願景藍圖

中國醫藥大學永續目標以學生培育、良好健康與福祉、醫藥食安、公衛、產學合作與創新,良好的夥伴關係及綠色永續智慧校園為核心,擘劃5年度中長期校務發展計畫之機構發展目標與學生培育的重要方向,在教學、研究、服務、智慧校園建設與軟硬體建置,乃至機構未來整體發展做出完善的規劃,並設置分年分項KPI以及諮詢與審查機制。在中長程校務發展目標及持續穩健的財務支持下,追求學術頂尖、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培育醫藥生技領袖,亦獲得國內外各式高等教育優異評比。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以「Better Life, Better World」之理念治校,厚植師生實力、培育醫療科研與產學高階人才、解決醫學難題,進而領航醫藥健康領域教學與研究,邁向國際一流大學願景。

永續實績

中國醫藥大學執行臺灣永續發展目標,從社會面、經濟面、環境面及校務治理面著手,並以量化數據呈現成果。其推動之組織架構完整,從校長室下設社會責任辦公室,組成教師專業社群及永續發展學習與地方創生計畫之教師任務編組,開設「永續發展微學分課群」、辦理「永續發展學習週」、設置「中國醫藥大學創意發想實驗室」等,作法具創意與應用價值,此外,中國醫藥大學匯集23項全校型社會責任計劃,以「樂齡長照、安全守護、地方創生與關懷及深耕中醫與社區」四大面向,師生齊力改善社區,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為建構智慧與永續校園,中國醫藥大學預計投入新台幣三百億餘元擴建校區,期能打造生醫園區與國際一流中、西醫學中心。刻正陸續完成建設之水湳智慧校園,已陸續取得低碳建築聯盟之「建築碳足跡認證書」,以及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認證通過候選「智慧建築」與「綠建築」標章之合格證書。本校以「智慧環境」、「智慧生活」、「智慧學習」、「智慧管理」,及「智慧研究」5項發展主軸進行建設,同時配合在地之政府計畫,於109年移植樹木200棵、新植樹木300棵,綠化校園環境。此建築亦佈建智慧基礎設施,包括100Gbps級寬頻網路、無線網路WiFi6、WAF網頁應用程式防火牆及智慧環境管理系統,以及電動車充電座(汽車218座、機車650座),不僅支應高等教育之教學與研究,亦可最佳化能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管溝與中水系統、廢棄物減量、環境安全與衛生、友善人車環境、屋頂太陽能發電以及校園綠建築與綠美化等,多方面提升全校師生與行政單位之綠色智慧教育環境。

中國醫藥大學為綠色大學共同發起學校之一,擔任理監事代表,積極發展永續校園,推動綠色採購、防減災教育、實驗室安全衛生訓練、性平教育、食農教育等,並以醫療和照護為主題,辦理社區服務和偏鄉服務,別具特色,榮獲2020 THE Impact Ranking中「醫藥健康類」(SDG3)榮居全球第3。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擔任防疫諮詢學校與中區防疫總指揮,校院研究中心亦組成抗疫團隊,獲美國FDA同意,即將進入臨床測試,貢獻社會。

著眼於臺灣目前正值永續發展推動之關鍵轉型期,中國醫藥大學本於校務治理、董事會支持、及全校教職員工生之齊心努力,將持續建設第二期之產學研發中心、進修推廣中心、國際醫療教研服務中心與老年醫學中心,乃至新竹健康產業園區──包括生技醫療創新研發中心、國際醫療會館、老人醫學中心暨實習機構,長照服務機構及動力中心等,以成為臺灣結合「智慧機械」、「生醫產業」、「生技醫療」與「產業創新」之重鎮為期許。未來將就所訂定之永續發展核心,包括:學生培育、健康與福祉、醫藥食安全、公共衛生、產學合作與創新、夥伴關係、綠色永續智慧校園等,取得重要永續進展,為臺灣永續發展目標包括之重要價值,在人力資本、數位革命、智慧韌性城鄉、能源轉型加速去碳化、及永續食農生態保育等面向,持續做出努力與貢獻。

後續精進作法

中國醫藥大學將持續精進永續發展校務規劃,並以下述6項行動方案做為下一階段推動永續發展之行動綱領,期能善盡高教責任,培育永續發展世界公民:

  1. 秉持辦校宗旨,持續培育優良醫學人才與永續發展世界公民
  2. 透過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學習與智慧研究,達成永續校園管理
  3. 配合國家政策,建構全球卓越有特色的高科技生醫園區與創新創意創產人才
  4. 結合校院師生的教學研究與服務,持續強化弱勢群體社會經濟安全照顧與服務,與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的健康生活與福祉
  5. 鏈結國內外永續發展組織與資源,強化本校永續發展教育與作為
  6. 在課程面與校務經營面,展開永續發展教育中程計畫,具體行動方案:
    1. 推展全校主管SDGs共識營
    2. 校務中長程計畫融入SDGs作為
    3. 每年編寫永續發展報告書
    4. 建置永續發展學分學程
    5. 主修課程融入創新SDGs教學單元
    6. 持續推動全校永續發展學習活動
    7. 研議各學院處室永續發展行動手冊
邁向永續發展的智慧校園
永續發展週學生志工講解 SDGs

國立成功大學

願景藍圖

國立成功大學以工學立校,歷經88年的改革與創新,已成為具有人社、生醫、理工領域的優質綜合型大學。以「成大人在全球社群中能清楚標記各自的價值,成大人的知識文化與科技發明會在倫理的基礎上,關注弱勢的需求、應用於社會的發展,進而連結成大人所在的城市、國家以及共同面對的未來。」為理念長年投注於永續發展,充分掌握永續發展理念與趨勢,推動SDGs架構明晰,並作為校務發展的核心政策。為實踐台灣永續發展之目標,以人為本促進福祉,以共生共榮精神設計永續環境,尊重多元促進和平,以實踐台灣永續發展目標,為國內實質推動永續發展的先驅者。透過具未來思維的教育,使學生能以開放自由之學術觀點與來自全球之師長與同儕共同學習,並拓展跨領域學習經驗,在參與方面,國立成功大學亦以教學研究協助企業與政府釐清問題與尋找創新科技與能量,提供進一步之實踐解決方案。

永續實績

國立成功大學成立SDGs辦公室,並積極發表永續發展年度報告,建置永續發展網站「NCKU2030」,透過線上展示方式,敘明學校SDGs實踐策略。執行國際永續發展夥伴關係,相關課程結合SDGs,讓各領域教授們多元發展,並在國際網路中支持SDGs實踐,影響力強,以全英語學程培育跨領域永續發展人才,作法創新且績效卓著。從整體永續實績來看,國立成功大學於2018年起擬訂整體校務策略與目標,以科學研究為基礎回應與解決未來人類生存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在永續發展五大元素(5P)均有建樹:

  1. 以人為本促進福祉(People)

    國立成功大學在課程規劃上,帶入永續觀點,以人為本,並以消除不同社經地位族群之不平等為目標進行學制改革,於2019年時,大一到大四均不分系且著重實作能力之學程,已有全國首批學生取得學位;109學年度又與普渡大學及國內航太工業龍頭漢翔公司合作開設資、電、機械領域之雙聯學位,並推動200個線上雙語專業課程,完成「確立產學主軸」、「學費產業方支付」及「數位課程雙語化」等三大創舉;國立成功大學更設立「永續發展全英語學分學程」(CPSD)促進國際生與本地生共同上課,以實地調查和實作為主,不在教室上課、沒有固定上課時間,課程涵蓋水利、土木、環工、都市計劃與政策主題。除此之外,更有臺達、臺荷、臺菲、臺越等不同校際合作。2018年突破性研發出全效型登革熱疫苗後,一方面共同防治區域性好發傳染病,另一方面,依循SDGs精神在肯亞、緬甸、印度、印尼、尼泊爾、馬拉威推動與協助國際醫療與相關教學行動。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時,更將研究思維及SDGs實踐,輔以永續循環設計與可負擔材料之概念,打造緊急檢疫醫院原型屋,以學術智慧分享全球。

  2. 共榮設計永續環境(Planet)

    國立成功大學藉由發展仿生學,強化人與環境共融互動,以藤壺動物為起源,研發想強化橋墩之裝置「SavePierswithBarnacles」,以引導洪水,減緩極端降雨、河流暴漲等問題,獲全國競賽第一,刻正代表國家赴美競賽。自2017年起,國立成功大學著眼於在地永續發展,開設以臺南文化脈絡與在地知識為主題之「踏溯臺南」課程,列為大一生必修,使有興趣深入探索自我專業與在地社會關係之學生進行學習;國立成功大學亦對氣候變遷有其貢獻,所發展之鳳凰立方衛星搭載離子與中性粒子質譜儀,可增進理解熱氣層物理現象,有利未來氣候暖化研究,所建構福爾摩沙衛星七號中新世代「太空天氣監測與預報系統」,可提供精準溫度和濕度,提高颱風降雨量預測準確度;國立成功大學長期投入現代化智慧型蝦類及石斑魚養殖、協助官田農民製作「菱殼炭」而淨化水質及改善土壤、專職鯨豚救援搶救及海洋生物保育研究與教育、組成「臺南濱海地區環境變遷調適計畫(IMPACT)」跨國與跨領域團隊,投入發展新及永續農業。

  3. 創新突破加速成長(Prosperity)

    國立成功大學持續以尖端研究技術推進國家的科技發展與人才的培育,因應產業需求培育跨域專才,開啟「領域專業」與「運算專長」兼具之雙語言(Bilingual)課程,學生可選擇在原科系或運算學院畢業;因應未來能源與資源利用議題,推動綠能研究,如運用焙燒技術之煤炭生產、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廢氣養藻、微藻類碳捕捉等建立綠色能源與再生能源利用,降低地球負擔;醫學院與國衛院合作開發胰臟癌新藥「安能得」,同步取得臺灣及美國FDA上市許可,奈米醫學研究中心之跨領域團隊以醫學用奈米級「夜明珠」突破X光影像不適用於深層軟組織顯影問題,大幅提高腫瘤追蹤的準確度;另以全自動虛擬量測技術AVM、混合火箭、量子電腦等方面之研究,支持下一世代之工業發展。

  4. 尊重多元促進和平(Peace)

    國立成功大學亦促進教育包容性及風險處理,以多元文化原則尋求永續發展理念與解決方案。在弱勢族群之優質受教權方面,如:「看見家鄉」計畫帶領資工系研究生到偏鄉,結合學校特色教導中小學生程式設計,並透過課程培養學生說故事的能力、拍攝及剪輯技能,傳遞人文關懷、多元視野與土地連結的學習態度及思考方式,看見家鄉的美麗、關切家鄉的未來。在國際包容性方面,國立成功大學有來自全球70個以上之國家外國學生來臺就學,推動成立不同國家之學生組織及落實尊重多元宗教信仰,如:領先全國打造可容納百人以上的祈禱室,更於2018年舉辦伊斯蘭高峰會。

  5. 跨域整合繁榮發展(Partnership)

    國立成功大學透過國際招生、多邊聯盟與會議、跨國合作協議,加速落實其2030年願景(NCKU2030),是全球大學網絡(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 WUN)在臺灣之唯一會員學校,與全球5大洲、22個會員學校針對氣候變遷、公共衛生、高等教育以及文化認知進行跨國、至少三邊合作的計畫,實質參與聯合國SDGs的討論,其所深耕在東南亞國家如新、泰、越、馬、印尼等合作,就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合作達成雙贏,此經驗可作為其他高緯度國家與東南亞地區合作之關鍵途徑(Gateway)。

    國立成功大學就永續發展成效之宣傳與推廣也不遺於力,其所推動臺灣永續發展目標SDGs成果深具典範意義,並設立全臺第一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主題的大專院校網站(NCKU2030, https://2030.sdg.ncku.edu.tw/ ),且九大學院完成階段性盤點及各系課程全數對應SDGs指標,透過線上展示方式說明其推動永續發展目標實踐策略,以全球挑戰為主題精選研究,並透過網站平臺使校內師生瞭解「全球挑戰=全球機會」,以考量永續發展應用性於往後研究規劃中,加速學術知識應用與提高技術轉移之機會,與此同時,使國際與產官學界得以SDGs為共同語言,匯聚學校資源以建立長期內外合作機會。

後續精進做法

國立成功大學以教學研究提供企業與政府,釐清問題與尋找創新科技與能量,更進一步的實踐解決方案。SDGs的角色定位、發展機會,並持續與國際跨域對話,透過盤點分析國際網絡與組織,奠定於成功大學既有發展基礎上研擬國際策略,使創新特色聚焦、國際資源整合於校園,活化運用內部產教研成果,達成雙向交流加乘創新影響力,及國際永續發展人才庫願景,進一步解決多維度的挑戰,貢獻於全球發展進程。

  • 策略方針一:永續發戰策略盤點成果,開展國際跨區域對話
  • 策略方針二:創建NCKU SDGs教研基金,導入國際資源與經驗
  • 策略方針三:協助國際設立SDSN Youth Asia Pacific促進世代領袖對話
  • 策略方針四:主題在地聚落,拓展永續經驗於國際(Local2030)
  • 策略方針五:創立跨區域網絡加入學研整合與政策交換
全臺唯一專職鯨豚救援搶救站,解讀海豚擱淺原因及海洋環境
尊重多元文化,舉辦世界伊斯蘭校園高峰會,創造友善校園。

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願景藍圖

明道中學興學肇始於1969年,在創辦人汪廣平校長帶領下全體教職員,堅守信念、專誠治學,在既有基礎上推動永續發展,從成立「生態、環保、能源教育」推動委員會推動3E教育(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ergy),到現今更具規模及系統性思維之環境教育推動委員會、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多年推動社會關懷活動,關懷弱勢族群,持續致力於無紙化校園、綠能校園、生態校園及友善校園,同時積極鼓勵青年以行動方案落實在地關懷,進而鏈結全球永續議題,與國際接軌。現任汪大久校長更於108學年度期初校務會議正式宣布成立「明道中學SDGs委員會」(MDHS SDGs Committee),將SDGs融入學校本位教育內涵,除了以APP推動每週一文親師生共讀共想,增進學生對永續目標的認知。

永續實績

第一屆「明道中學SDGs高峰會議」(MDHS SDGs Summit)於2019年12月舉行,會中邀請師生發表在SDGs相關議題之研究成果,並在會後共同簽署「明道中學SDGs行動宣言」(MDHS SDGs Declaration),號召全體明道人正視「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三大面向,並結合親師生、校友及「地區文化」提出打造永續家園之可行性。為實踐臺灣永續發展目標,明道中學SDGs委員會正積極整合資源,拓展既有經驗,以更系統性之組織架構及行動策略致力於校園永續工作。綜觀學校歷年來在永續發展上的努力,整理出主要成果如下:

  1. 無紙化校園

    針對師生開發明道APP、線上作業系統及各個雲端平台,建立數位資料庫及訊息平台,大規模降低紙本的需求及使用。

  2. 綠能校園

    從節能減碳邁向永續校園,持續推動校園環境工程,設置兼具防災滯洪與生態的溝渠,落實資源循環、環境永續及生態循環。為推廣校園綠色能源教育與運用,陸續改裝校園建築節能設施,加強學校節能物理環境,並與大學合作推動監測CO2與在地環境連結之探究實驗教育,結合學校家長與社區資源,形成環保節能之永續校園。

  3. 生態校園

    明道中學與紫斑蝶協會合作,培訓紫斑蝶志工,至108年度更名成立生態研究保育社,推動校園優質多層次綠化生態環境,提供紫斑蝶北遷過程中良好的休憩驛站,持續營造並提供更友善的生態環境。在廢棄物處理方面,師生合力推動一次性餐盒減量行動,倡議日常生活與各項會議、活動使用環保餐具。明道中學參與教育部亦於2020年6月6日在國立臺灣大學辦理「監測CO2與在地環境連結的探究與實作環境教育推動計畫」成果發表,並與日本名古屋產業大學、高田高等學校等師生團隊以視訊方式交流,促進以CO2監測儀器探測周遭特定環境二氧化碳排放濃度之實踐,鼓勵學生反思環境教育進行探究實作,從過程中關心氣候變遷議題,提升環境知識與價值觀,形成環境教育素養。

  4. 友善校園

    成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跨處室推動性別平等方案。由學務處負責性別平等行政業務、申訴窗口、案件分析與統計;輔導處負責學生性平教育課程與宣導、全校教職員工性平研習:教務處負責各科融入性平課程;人資處負責教職員工性平申訴、工作契約與研習;總務處負責建置校園安全系統、廁所急救鈴及性別友善廁所(與無障礙廁所共用);文化創意處則以「閱讀˙思辦˙性別平等」為主題~辦理主題書展、愛書人讀書會、越讀班等。

  5. 全球永續發展在明道
    • 2010-2015:參與ENO(Environment Online)計畫,推動「全球綠色環保」概念,多次出席ENO總部於芬蘭舉行之世界年會,2012年主辦ENO亞太年會,2014年國際部師生受邀參加聯合國LTCP年會發表研究成果。
    • 2011-至今:每年辦理國際志工服務學習、青年論壇、山野教育等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以實地參與具體實踐SDGs相關指標,任務完成後須參與「世界之窗午間論壇」分享經驗與心得,2019年總計有1311人次參與國際交流計畫。
    • 2012-至今:每年由學生主辦新世紀青少年高峰論壇,號召全國高中職學生響應「在地議題,青年實踐」計畫,以滾動式學習及競合思維提出行動方略,落實台灣永續發展目標。
    • 2018年起正式受邀參加「亞太青年領袖峰會」與來自紐西蘭、新加坡、印尼、臺灣、日本、中國大陸等地學生進行實體交流,並以跨國分組方式進行教育、社會、文化、經濟、環境、政府關係、公共衛生等議題之行動研究,並發表成果。
    • 2018-至今:成立SDGs Summit,成為台灣唯一註冊之SDGs Global School,每週一文全校共讀共想以以SDGs為選文指標、SDGs Summit分享、提案、主題創作。

後續精進作法

明道中學在永續發展目標的後續作法,最主要的關鍵在於針對永續發展目標融入課程提出全面精進計畫:

  1. 持續落實目前安排多元選修課程如「國際關係大解密」、「交易的藝術-資本主義下的金融與行銷」、「從模擬聯合國到世界公民」、「台灣創投社企流」等,討論與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經濟成長等相關的台灣與國際議題,引導學生反思臺灣在國際社會上之定位。
  2. 運用「高中職藍色大使」的成功經驗,組織SDGs Summit學生社群,定期分享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與指標的具體義涵及可行方案,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從平日生活與週遭環境穩步實踐。
  3. 於109學年度起,進入「共讀共想」全校閱讀理解素養提升計畫,除了在每週的選文上持續強化跨領域通力合作,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學務處將加強與全校導師合作,運用班會課針對每週選文鼓勵學生以小組共讀方式分享延伸閱讀資源,並就該週SDGs主題提出討論題綱,進行多元思辨與交互討論。
  4. 各學科領域全面檢視永續發展目標融入課程的可行方案,由各學科總召帶領年級接受專業培訓,針對每學期的Syllabus加上SDGs的標註,確認該學期該學科有哪些永續發展目標應融入課程,並在教學研究會中確認如何將相關議題融入多元評量。
2019 第一屆明道中學 SDGs 高峰會
臺日線上分享交流二氧化碳研究成果

大葉大學

願景藍圖

大葉大學以「地球唯一、環境正義、世代福祉、永續發展」等理念將臺灣環境議題、全球變遷議與永續發展議題導入教材與教學活動中,提升全體師生與在地彰化公民之環境素養,實踐負責任環境行為,創造跨世代福祉及資源循環利用之永續社會,並以「優化綠色校園規劃與實踐」、「精進校務專業管理績效」、「拓展多元化生源管道」及「創新整合區域學習資源」四個子項計畫為發展主軸,藉由優化綠色校園規劃與實踐,以積極穩健的腳步邁向永續綠色大學願景。

永續實績

大葉大學推動永續發展各項主軸:

  1. 「永續環境友善校園」:

    從生態、健康及心靈層面探索,建構校園綠化、水與環境資源、節能減碳、空污健康四大循環,營造永續校園;

  2. 「科技創新生態校園」:

    發展校內綠色課程、特色體驗活動,及參與社區與各級學校推廣教育,串連在地學校及機關團體共同發展「遊學策略聯盟」夥伴關係,且和彰化縣政府教育處簽署合作意願書(MOU),成為推動永續與綠色環境教育之共學基地;願景藍圖大葉大學以「地球唯一、環境正義、世代福祉、永續發展」等理念將臺灣環境議題、全球變遷議與永續發展議題導入教材與教學活動中,提升全體師生與在地彰化公民之環境素養,實踐負責任環境行為,創造跨世代福祉及資源循環利用之永續社會,並以「優化綠色校園規劃與實踐」、「精進校務專業管理績效」、「拓展多元化生源管道」及「創新整合區域學習資源」四個子項計畫為發展主軸,藉由優化綠色校園規劃與實踐,以積極穩健的腳步邁向永續綠色大學願景。

  3. 「安舒利行六車共構」:

    首創結合客運與高鐵接駁車、市區生活圈交通車、大學城校外住宿生接駁、校園巡迴車、市區公車及特約計程車等交通服務機制,完善接駁公共運輸;

  4. 「綠色經營深耕地方」:

    成立「環境教育中心」,持續積極對外提供環境保護、自然生態保育、綠色人文與永續發展之在地課程;

  5. 「服務社會 多元學習」:

    一般大學知識與品德教育外,為建立學生之軟實力,推動服務學習課程培養學生熱心公益、關懷社會及服務人群之精神,豐富學生學習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建立學生正確之價值觀與全人格素養;

  6. 「食安五環,社群健康」:

    推廣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加強查驗、加重惡意黑心廠商責任及全民監督食安等食安五環概念,擔負食安人才培訓責任;也關注長期照護議題,設置「大葉互動式長照服務網」,改善地方長期照護。

  7. 產學合作,永續共榮:

    推動與彰化在地產業進行聯盟,經由實務課程,使師生參與在地產業輔導,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創造彰化產學共榮生態系。

環保節車大賽-大葉大學6連霸
理論與實務策略校友實績-大葉大學環工系李清華教授(右)與西印度大學波普理助理教授(左)指導巴貝多籍博士生伊榮(中)「淨水計畫」獲聯合國13億元補助

朝陽科技大學

願景藍圖

朝陽科技大學重視養成學生品德養成與建立基本環境素養,同時打造環境友善亦能精深專業的優質學園,讓朝陽人茁壯成長。在教學研究與日常生活中推展環境教育、生命關懷、社會服務,以及運用行政管理的措施,期使全校教職員工生力行節能減碳、培育社會責任的公民,以實現永續發展的校園文化,並影響鄰近中小學、社區、社會。期許未來成為「學研產為導向的應用型大學」,革新學校體質,達成「深耕臺灣、邁向國際、永續發展」發展願景。

永續實績

  1. 關懷生命的領航者

    朝陽科技大學因應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建立0~99歲的社會照顧服務系統,提供幼兒教育服務,建置銀髮者照顧體系,提供長者白天去處,減輕照顧者負荷,為永續人文關懷及社區參與建立良好典範,值得肯定。

  2. 友善環境的行動者

    朝陽科技大學積極投入大量經費與人力進行綠色永續校園的營造與建置,並統籌規劃環境教育事務,並於98年獲教育部邀請與其他12所大學校長共同成為首批參與簽署「塔樂禮宣言」之學校。

  3. 永續發展的教育者

    朝陽科技大學廣泛開設永續環境教育課程,藉由戶外教育、食農教育、美感教育等多元教學活動,培養師生具備永續發展觀念,尤其建構學校與家庭互助系統,培養學生健康快樂、感恩惜福、尊重包容、正向積極的生活價值觀。

  4. 社會服務的實踐者

    朝陽科技大學鼓勵師生個人及團體參與社區服務,因應境外生日益增加,本校也會辦理包括國際文化節、來去鄉下住一晚等活動,讓學生社區居民與境外生能互相學習與認識的機會,更能認識多元文化。

  5. 社會責任的善盡者

    朝陽科技大學整合各領域師資,透過「跨域創新」課程協助社區產業轉型升級,落實永續發展在地化及生活化目標;每年定期前往南向或非洲國家進行志工服務,將弱勢關懷從國內延伸至國外,為我國服膺聯合國SDGs親行力證明。

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國際學者齊聚朝陽研討
協助泰國防治蟲害,推廣環境友善農業

嘉義市西區志航國民小學

願景藍圖

嘉義市志航國小位於嘉義市西區,校名「志航」為誌空軍英雄「高志航」烈士,設校之初為空軍子弟小學,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於民國95-97年重建校舍,融入「自由、天空、飛翔」概念,希冀帶給全校師生具有「希望、陽光」且「熱愛自然」之人生觀與未來視野。

志航國小在環境永續層面教導學子珍視地球資源,尊重萬物生命;在教育永續層面師法自然法則,教導學子發展和諧的人際、自然及社會關係;人文與在地情懷層面,結合鄰近周圍的「嘉油鐵馬道」、「道江圳」、「北回歸線太陽館」、以及以高空盪鞦韆聞名的「玄天上帝廟」,融入課程教學,帶領學子走進社區、認識社區、關懷社區。凡此,使志航學子「健康成長、快樂生活、關係和諧、永續學習」是志航國小團隊共同努力的願景目標。

永續實績

嘉義市志航國小將各項永續發展措施與活動與17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應,並配合設計課程與教學活動,相當用心,極少數學校有此創舉,亦彰顯學校對永續發展之重視。校園規劃頗具創意,是嘉義首個太陽光電學校,強調綠建築設計特色外,融入「雲想•飛芽」概念,透過藝術創作引導人文與自然想像,將藝術與實用功能結合,成為最佳學習場域。

嘉義市志航國小之創意教學設計,強調手作實踐,落實環境永續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尤其除正規教育課程外,設有多元課程包括:學生偶戲團定期演出帶動學子人文與藝術情懷,全校師生參與果皮酵素清潔劑課程,運用鄰近嘉義大學資源推動食農教育,帶動學子實踐環境永續,志航國小亦與社區結合甚深,教導學生了解在地民俗,運用過去輸運油道闢建而成的自行車道進行戶外教學,並獲得6張環境教育認證證書。

  • 104年榮獲國民中小學防災教育成果評比優等。
  • 104年度通過國際安全學校再認證
  • 104年榮獲教育部度推動健康促進計畫績優學校。
  • 104年榮獲全國創意偶戲比賽國小組特優
  • 105年度榮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績優學校團體獎項
  • 106年榮獲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傳統偶戲類布袋戲組國小組優等
  • 106年榮獲國防部全民國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獎。
  • 106年榮獲三好校園典範學校
  • 106-107年榮獲嘉義市推動防災教育國民中小學成果評比優等
  • 107年榮獲教育部度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 107年榮獲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傳統偶戲類布袋戲組國小組優等
  • 107年榮獲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銅質獎•107年榮獲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 107年榮獲經濟部百萬家庭親子節電競賽第三類組節電基本獎
  • 108年榮獲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傳統偶戲類布袋戲組國小組特優
  • 108年榮獲嘉義市第7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學校組特優
服務學習展現三好精神,關懷他人,建立和諧關係
0422世界地球日漫步嘉油鐵馬道,實踐環保行動愛地球

長榮大學

願景藍圖

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以「深耕在地、連結國際、成為社會責任領航大學」為目標,致力於「長榮永續」的使命願景。首先在環境面向部分,本校鄰近二仁溪,2002年起參與河川巡守、污染整治與生態復育,巡守志工隊的發展從學校師生擴散至社區居民;在社會面向部分,本校以社區共好為本,認識社區聚落生活及深入了解社區需求,期與社區攜手合作,活化社會產業,共同創造「區域價值」,本校於2017年與尤努斯基金會合作,成立「長榮大學尤努斯社會型企業中心」,積極培養社會型企業人才,落實社會公義與社會責任的使命。在經濟面向上,配合行政院發展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政策,本校多次與產官學研及社區居民討論,以共同推動在地創生及循環經濟為目標。亦已於2017年成立南臺灣第一家具尤努斯精神之社會型衍生企業「方舟美好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落實永續發展目標。

實績介紹

本校長期對校園投入基礎建設,落實永續校園的目標。最重要的是面對社會責任實踐,透過公義責任及關懷,擴大師生社會參與,推動全體教職員生整合與合作,落實大學的普世價值。茲將本校近五年榮獲獎項與重要成就臚列如下:

  • 2018年臺南市政府績優綠色採購企業獎
  • 2018年台灣企業永續獎報告類非營利組織金獎
  • 2018年臺南市水環境守護志工隊補助及績優評比優等獎
  • 2018年臺南市世界水質監測競賽特優獎
  • 2017年與尤努斯基金會共同合成立社會企業研究中心
  • 2016年行政院環保署第四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學校組特優
  • 2016年臺灣企業永續獎報告類非營利組織金獎
  • 2016年臺南市104年推動環境教育績優獎
  • 2015年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評定為績優育成中心第一名
  • 2015年臺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世界水質監測競賽學校組優等獎
  • 2014年臺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世界水質監測競賽全勤獎
  • 2014年臺南市河川巡守志工隊績優獎-學校組優等獎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揭牌暨簽約
本校榮獲第四屆國家環境教育獎

新北市八里區米倉國民小學

願景藍圖

新北市八里區米倉國小位於觀音山腳、淡水河畔,為一所生態環境、歷史人文多元豐富之學校。近幾年,以「World米倉,KeepGoing」為學校願景,以環境永續、資源永續、世代永續為學校推動永續發展之目標,長期深耕永續教育。在環境營造部分,積極打造一個節能減碳、永續樂活、生態保育的美感校園;在課程與教學部分,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實作體驗,讓學生的學習與其生活相連結;在生活環保與行動部分,喚醒師生環境意識,以實際行動在生活中落實環保;在社區參與部分,建構米倉為社區的學習中心及文化傳承之樞紐,透過多元豐富的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園,以實際的行動關懷自己生活的地方。

實績介紹

  • 2013-2018年每年十月至淡水河畔進行ICC淨灘活動。
  • 2013年起推動校園原生物種「諾亞方舟」進行原生物種復育、保育及教育。
  • 2016年榮獲新北市環境教育獎學校組「特優」。
  • 2014-2018年申請教育部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為新北市示範學校。
  • 2015-2017年榮獲教育部空間美學與特色學校計畫《特優》及《攜手標竿學校》。
  • 2016年榮獲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
  • 2016-2017年榮獲新北市校園藝術情境營造【spotlight藝境】計畫補助。
  • 2016年親師生發表護蟹宣言,在龍米路及自行車步道設置【保護陸蟹,減速慢行】標誌。
  • 2015-2017年參加教育部防災校園建置計畫,榮獲績優。
  • 2016年以「蟻國風雲」破壞單家蟻超級聚落之研究榮獲新北市科展國小組生物科特優、最佳創意獎;全國科展國小組生物科特優。
  • 2016年以「蟻軍突起─米倉3A兵法捍衛家鄉」榮獲教學卓越獎佳作。
  • 2017年以「米倉河口野學堂─跟著螃蟹趣探險」榮獲教學卓越獎銀質獎。
  • 2018年榮獲教育部戶外教育獎飛揚100「金牌獎」。
  • 2016-2018出版「蟻軍突起」螞蟻課程教學與研究手冊,「米倉河口野學堂─跟著螃蟹趣探險」童詩集。
生態社學生為美國環保署助理副署長解說生活雜排水的淨化再利用
每年參與環境教育展灘活動,米倉國小生態社的學生負責擔任左岸生態解說員

慈濟大學

願景藍圖

慈濟大學在創辦人-釋證嚴法師及董事會明確之理念指導與支持下,自創校以來便將「永續」作為校務發展之核心。為秉持此一理念與精神,及為創造具特色之永續大學,在王本榮校長所帶領之團隊規劃出具有策略性及系統性之永續發展架構,及具體有效與清晰明確之實踐計畫與目標,從建置永續環保設施、系統與管理,建立安全之校園與衛生環境;教育面則規劃具人文及永續特色之課程,並積極鼓勵師生投入參與社區、關懷社區及服務學習課程…等,即是以多面豐富性、多層次性及深度性之發展為目標,清楚建構出由「多點」成「線」,由「多線」成「面」,進而形成以永續為核心的「立體同心圓」之實體架構與計畫之成果,達到永續大學之目標。並希冀本校成為慈濟人文與學術專業薈萃的典範大學,且蓬勃發展的辦學模範大學,以培養出更多具重視利他人文精神與關懷社會、造福人群之術德兼備之專業人才,進而對社會、人類及地球之永續做出貢獻。

實績介紹

本校硬體設施包含高綠覆率校園環境,豐富的環保設施包括:大面積連鎖磚、具儲水之筏基建築、中水回收、熱泵、太陽能及風力發電、T5、LED省電燈具、省水設備、綠屋頂、環保教育站…等,及配合國家節能政策二校區設置智慧節能系統,以達安全、友善與智慧的綠色校園。教育面則開設和地方及文化相關之全球永續課程、具人文特色之國際知名之大體解剖模擬醫學課程,及為培養學生具利他人文精神之服務學習課程等,在各方面均有優異表現,屢獲各單位獎勵及肯定,如:2017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7年海外和平志工團隊競賽,銅牌」、107年度教育部高教深耕與USR計畫(5,375萬元)、教育部「新南向學術輸出」計畫(1,022萬元)…等,另於2017年世界綠能大學之評比列名200名(臺灣排名12名)。慈濟大學屬規模較小及以醫學教育為主之專業性大學,但卻能同時在促進環境、社會融合、經濟、永續人文關懷、社區參與、永續課程教學及校園…等各面向都具有豐碩之成果,屢獲各界肯定而獲獎無數,在師生人數少之大學能有此成績,更屬不易。主要便是因為本校有明確之永續發展架構及長遠、有效之策略規劃與務實之實踐與推動。

整合人文教育的模擬醫學教學課程
每年組織學生提供國際志工服務

弘光科技大學

  1. 關懷生命的領航者

    弘光結合社區辦理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大學、長青學苑、社區保母系統、托育中心、幼兒園及到宅坐月子服務媒合平臺等,建立從0歲至99歲的社會照顧服務系統。校內學生另發放「惜福餐卷」、免收或減半住宿費,使經濟困難學生免受壓力而能安心向學,發揚本校「以人為本、關懷生命」的辦學理念,讓生命關懷深植在每一位施作者身上、讓社會福利關照在每一位受作者身上。

  2. 社會服務的實踐者

    開設「人文精神」核心通識必修課程、結合「服務學習」實作課程,推動「愛老、敬老、關老」服務專案,服務內容以族群之愛、銀髮之愛、學童之愛、幼兒之愛及動物之愛等為主軸,並深耕社區服務偏鄉,培養學生養成合作、互惠、多元、學習、省思及社會正義等特質,拓展生命的深度及廣度。另本校著重於醫療健康與民生產業之領域,與產業密切結合,發展產業特色、技術發展創新,符合社會高齡化需求及國家長照2.0未來發展。

  3. 友善環境的行動者

    致力推展綠色能源,為地球降溫。校內各大樓裝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以超過1,000kWp(年發電量超過130萬度)為目標,製造乾淨能源,降低頂樓溫度,減少燃煤所製造的PM2.5、CO2及污染。積極培育全校師生具備有維護自然生態的責任,能防範環境污染及認識浪費能源的危機,兼顧專業技能的訓練與人文素養的薰陶,使師生懂得尊重與保育自然環境、落實節能、減碳、減污、減廢、珍惜有限資源,進而推廣至全民環境教育。

  4. 永續發展的教育者

    積極發揮專業,走入社區並擴及更生人,至臺中市男子、女子監獄、彰化少年感化院、臺中看守所教授烘焙、照顧服務員相關培訓課程,並協助設置檢定考場,到資源共享,以實踐服務、利他的精神,體驗生命關懷,善盡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本校亦投入許多資源於推廣教育,建置32個國家考場,協助培植國家優秀人才,除建立專業品牌優勢外,更能以精緻的服務滿足社會終身學習之需求。

  5. 企業社會責任的善盡者

    協助食品與化妝品產業之品質管控與商品推廣,並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權益,維護國人健康,本校於2014年8月成立之「食品安全與超微量檢驗總中心」具有全台產學界唯一獲衛生福利部認證的食因性病毒檢測認證實驗室,可快速檢測諾羅病毒等食因性病毒,該認證實驗室亦長時間接受衛生福利部委託相關檢驗。

    本校持續秉持創校服務精神,從臺灣出發,在致力維護教學品質,以達永續發展之餘,亦以多元方式善盡社會責任,因而獲頒「台灣TOP50企業永續報告獎非營利組織金獎」,顯示落實社會責任獲肯定。

環台義剪、義煮送幸福
志工服務送愛至國際

南華大學

本校對內充實永續教育、培養國際級綠領人才、規劃碳中和校園;對外推廣永續教育及落實大學社會責任,說明如下

  1. 充實永續教育資源:
    1. 永續發展相關經費逐年增加,106年達4000萬;
    2. 通識中心每年開設51門環境教育特色課程;
    3. 發行環境與永續相關學術刊物與報告:包括環境與管理研究期刊,103-106年發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106年榮獲台灣永續能源發展基金會評比為金獎及TOP50企業綜合績效獎。
  2. 培養國際級綠領人才:
    1. 成立永續中心及永續綠色科技碩士學位學程,以氣候變遷減緩及調適為研究目標,推動綠領人才培養。
    2. 辦理國際研討會
      • 2016/5/28~29:舉辦2016有機農業與永續管理國際研討會,邀請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及世界級有機農業領袖,分享全球有機農業進展、有機農業參與者保證系統(PGS)及有機農業驗證。
      • 2017/11/24:台日防災交流研討會;
      • 2017/11/25~26:辦理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Green Technology、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and Materials、2017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technologies;
      • 2017/12/17~18:與農糧署及中華民國農教協會辦理第四屆東亞有機論壇。
  3. 規劃碳中和校園:

    校園綠化率75.76%,可透水率78.56%;綠色採購達所有採購項目95.4%;通過ISO-50001能源管理制度認證;舉辦節能省電比賽、成立環保小尖兵,使得本校建築物耗能較同類型大學低,2016年用電指標EUI為70.24,均小於所訂定大學EUI=94之基準值。資源回收率達49.7%;校園廣闊,樹林與綠地面積約46公傾,佔總面積73%,每年可減碳842.96噸,日前更獲2016年全球綠色大學排名第86名,廢棄物回收世界第一。

  4. 向外推廣永續教育,推動:
    1. 校際策略聯盟:大學五校策略聯盟,包括南華大學、中正大學、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嘉義大學,推動簽署彰雲嘉大專院校,簽署「環境永續心靈環保大學宣言」;
    2. 高中職156所:提供生命教育、環保教育、輔導實務講座、弱勢入學;海外策略聯盟;
    3. 越南孫德勝大學、31位蒙古共和國的大學及高中校長;
    4. 與教育部國教署合作,將農業廢棄物養殖黑水虻,轉變成乾淨的蛋白質飼料和堆肥,推廣到全國中小學校,協助處理營養午餐廚餘,促成全國乾淨永續的生態環境;
    5. 至各級學校及海外進行環保宣導及志工服務。
  5. 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1. 關懷社區弱勢族群:與「蔡衍明愛心基金會」攜手做「公益青年送愛下鄉趣」;
    2. 關懷狗狗生命:南華大學成立狗狗志工對,透過社化永續發展活動,與教育部等單位合作,走出校園,推動地方產業文化之永續發展。
2016年南華大學首次參加綠色大學評比,獲得廢棄物處理世界第一
向外推廣永續教育

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高級中學

  1. 永續校園體驗學校

    慈心校園從硬體建設到整體學校的氛圍,除了思考節能的綠建築設計,利用環境與藝術化的方式營造,經營一種「境」與「人」的教育關係,追求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態觀點。

  2. 人文自然校本課程

    慈心校園認為文化是一個地方的人,對自身、社會文化、自然環境、世界與宇宙認識的積累智慧,慈心團隊藉由教育場域進行文化傳承活動,從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出發,融入環境、生態等資源,經由教師的內化與創化,產出具有生命力的學校本位課程。

  3. 永續理念多元教學

    慈心校園推動環境教育,關懷弱勢族群與生態環境,進而關懷整個地球環境生態,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情操。例如:一、二年級散步課、郊遊;三年級農耕與建築課程;四年級地方探究;五年級台灣史旅行與戶外挑戰;六年級少年禮;七~九年級登山、食農、園藝課程;十~十二年級社會服務與在地化課程。

  4. 健康社群農村稻埕

    慈心校園扮演「農村大稻埕」的角色,連結家長社群、地方社團及社區,以「健康社群」的理念,從食、衣、住、藝術的學習中培養學校與社群集體的創意,提升共同的生活品質。

  5. 社區活化城鄉翻轉

    慈心校園以學校教育做為社區活化的起點,重建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關係,讓人走出家裡、走進村裡、走向人與人攜手合作的溫暖裡。進而喚醒社區成員,跨越當代社會的藩籬,重新回到社群協力互助的正向關係,讓地方和社區重新恢復生機和活力。

  6. 在地文化生活美學

    慈心校園在極為重視孩子的感官能力與對美的感受與欣賞,從學校空間的線條、色彩與各種教學情境佈置、與大自然季節時令呼應的節慶活動等等,讓孩子與生俱來的感受能力在自然、質樸的環境中孕育出細緻而敏銳、根植於內心的美學態度。

  7. 生機農業在地接軌

    慈心校園推動農耕園藝課程,導入國際生機互動農業理念、專家與作法,結合宜蘭在地小農辦理BD農耕讀書會,藉由社群農夫的共耕共讀課程安排,從人的內在建立人與植物、土地與宇宙應有的和諧關係,開創台灣農村的新興發展力量。

  8. 海洋教育航向國際

    慈心校園親師生積極在冬山河流域參與帆船、獨木舟、龍舟活動,這個風氣已成為全校性的運動。近來更將帆船練習的場域延伸到豆腐岬海域,並參與多項國際賽事,也邀請外國教練前來宜蘭交流。

  9. 公民社會校園實踐

    慈心校園藉由家長廣泛參與學校事務,培養公民社會的基石,打造社群合作的理想社會,建構出社群共同行動的公民社會典型。這樣的公民行動成功經驗將可擴展到社區事務、地方事務,為台灣的公民社會理念創造出一個富實踐精神的具體範例。

  10. 校際合作翻轉教育

    慈心校園與全台多所華德福學校合作,協助學生跨校互動,定期交換學習心得及生活經歷,並舉行校際教師共同備課、課程研習及教學觀摩等機制、以豐富學習經驗及創新課程教學。慈心團隊也到中國、香港及馬來西亞等地分享及協助,為國際做了良好交流。

社會服務課程:高中生赴社區老人關懷據點服務老人
地質課程:六年級九份岩石礦物戶外教學

臺北市北投區大屯國民小學

一個離自然很近、離人很遠的校園,也是一所學生不想放假的學校,在4棵百年老樹的懷抱裡成長,在大冠鷲的叫聲中甦醒,鳥瞰臺北盆地的夜景中沉睡。在山城裡,風起雲湧、鷹飛花舞很熱鬧。全體師生辛勤耕耘教育沃土,與大自然做朋友。在永續環境教育深耕,並有具體成果:

  • 校際策略聯盟勤交流

    6班學校校際聯盟活動,每學期與陽明山地區學校如湖山、泉源、湖田等。校際備課分享、議課交流,教師社群共攜手;參訪永續校園,型塑共享共榮的教學圈學習群。鼓勵師生校際交流、校外教學,師生勤探索,了解鄉里環境,認識自然生態,計有體能、閱讀、生態環境、藝術文史等向度,共同拓展學習的另一雙眼。

  •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

    引導學生學習訂定目標,自我肯定與團體祝福,假期中努力完成,開學後分享。寒暑假的愛肯(ICAN)、ICARE計畫,一是自我實現,一是人道關懷,已是第六年,學生自主規劃假期活動,計有泳渡日月潭、單車環島、登山、捐款、烹飪、作曲、拼圖等,年均約有50個孩子完成夢想。

  • 個個都是小小解說員

    孩子最愛聽故事,每學期每個4至6年級孩子說故事給1至3年級的孩子聽,校園的任一角落,敘說一頁頁的故事。每學期辦理校園生態解說員,以小組合作方式,生態池、好望角、大樟樹、香草區、空中花園,一個個小小自然觀察家,自製圖解自備教具,孩子就是老師。孩子真正對環境的了解,對於生態的愛護,從認識了解、展示說明,進而成為自然環境的保護者。

    食農教育田園慶豐收播下種子與希望,學期初由班級決定栽種植物種類,在小小的坡崁地種植蔬果,因應節氣,上學期多高麗菜、白蘿蔔等冬作物,下學期則是玉米、小黃瓜、番茄等,師生耐心澆水栽培,期末辦理豐收活動,感謝大自然恩賜,尤其冬天爐灶生火,更有歲末冬收圍爐的意義。

  • 百年老樹護校展新愛

    學校的4棵百年老樹是校本課程活教材,發展全校老樹新愛、社區有教室、深耕閱讀為特色課程,完成跨領域協同教學,多年來落實運作,認識每一棵老樹,珍視每一個生命,愛護我們的環境。大樟樹榮獲全國最美校樹選拔優選,關心老樹的健康和生態環境,每年修剪美容,大樹下上課、用餐、兒童朝會、遊樂嬉戲、運動會、畢業典禮,留下童年最美的回憶。

  • 四大天王學習靠自己

    教師教學精彩,不如學生學得精彩。學校是因學生而存在,為學生學習而努力,讓學生的學習是具體落實與成就感,依品德、閱讀、健康、藝文四向度努力出發,每年12至16個課外社團,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人人陶器作品,自己釘畫框籌備美展、師生一日關渡碧潭來回60公里腳踏車之旅、5公里越野跑、攀登大屯山西峰和主峰,有個孩子完成1萬5千字的小說,每學期末辦理自主的學習成果發表,令人讚嘆;擠破頭的30個節目,孩子的學習,充滿感動與感恩;莫不令人拍手叫好。

  • 師資培訓與永續經營

    校內有3位環境教育認證人員,其中1位為環教所博士班(前宜蘭環教團員),另有1位為陽明山國家公園志工,師資團隊致力於生態維護與學生學習,家長認同有口碑,山上學校竟連續兩年招生額滿,顯見家長認同與肯定。

  • 領角鴞出走眾盼歸來

    104年領角鴞被不肖攝影師嚇跑,機會教育不當攝影,全校師生期待中等了一年,領角鴞回來育雛,3隻幼鳥是小朋友心目中的吉祥物。

    救鳥如救人生命無價鳳頭蒼鷹掛網落難,驚惶失措,師生協力救護,再見牠展翅高飛。孩子幫青蛙挖墳、鍬形蟲埋屍,關懷生命,尊重萬物,從小做起。

  • 老鷹想飛遇見郭台銘

    孩子觀賞野望影展、老鷹想飛後,寄信給影片製作團隊,甚至奇想寄給郭台銘先生尋求贊助,105年1月初企業家幫孩子圓夢,為全國中小學提供老鷹想飛公播版權,真是意外。

  • 市長蒞臨加油和鼓勵

    105年1月柯市長蒞臨小校,為全校師生精神加持百分百。

  • 教育行銷獎行銷

    只會低頭耕耘、不擅行銷的我們,榮獲臺北市教育局104年度教育行銷獎。

百年老樹護校展新愛
領角鴞出走眾盼歸來

新北市板橋區埔墘國民小學

埔墘國小以永續經營為目標,依循永續的精神與內涵一步一腳印用心營造,一年一年在既有的藍圖下修正、前進。硬體方面,包括「生態環境恢復與維護」以及「永續低碳節能建築」兩個區塊。從瞭解自身歷史、生態、社區為出發點,期許從「生態環境恢復與維護」的角度,雖然無法讓校園回復到當年田埂蜻蜓的樣態,但校園底下的沃土,多樣的生態體系是可以重新建立的。是以學校透過生態教材園的重建、透水鋪面的改善、植栽水泥牆的打除,重建校園生態系,建置校園綠帶,從而創造出多樣性的生物環境。在「永續低碳節能建築」部分,全校更換燈具迴路和T5燈管,更換率已達98%;積極投入綠建築的施作,建置薄層綠屋頂、改善活動中心地坪、將老舊廁所改建為節能環保廁所、完善水資源系統、圖書館改建後低耗能且兼具生態環保教育功能、老舊建物電源改善工程、校舍補強等。過程中,學校成為教學場域,讓親師生共同參與、體驗。藉由硬體設施發展特色課程,讓學生藉由學習的過程,習得能資源、環保議題、永續發展、人文關懷知識和技能,從而落實到生活實踐中。以校內軟硬體的基礎,從學校影響家庭和社區,實踐永續社區終極目標。

  • 學校政策與空間管理

    規劃校園整體藍圖、擬具八年發展計畫,塑造生態低碳校園,活化閒置空間,藉以提供學習、參觀、體驗的教學場域。101年獲新北市教學卓越特優、102年獲經濟部能源局推動能源績優學校傑出獎及新北市低碳學校銀鵝標章、104年全國中小學老舊廁所改造銅牌獎及新北市特色學校永續之星。

  • 永續發展與課程教學

    教師社群(教師科普讀會、食農社群、健康促進社群、自然而燃社群、自然社群)、辦理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編寫環境教育補充教材,內容涵蓋漁業、農業、氣候變遷、能源等議題。靈活運用多樣教學方法,培育學生了解人與環境之關係,增進環境覺知的知識、態度、技能與價值觀。重視生活實踐,設計多樣化體驗課程,將知識技能內化為生活習慣,培養學生愛護環境、尊重自然、包容多元文化之價值觀;並學會惜福愛物。

  • 人文關懷與社區參與

    學校乃社區中心,有效活化學校空間,開放校園並提供平台與社區居民分享,促進學校成為社區學習中心。開放校園讓社區民眾自組社團借用場地,每週四下午的社區長青日語班、每週三晚間的客家舞蹈、週一至週五清晨的養生武功班。重視人文關懷,多元兼蓄包容各種族群的親師生。配合節慶辦理活動(敬師、跨年及五月感恩活動等),涵養學生感恩惜福知福的生活態度。連續6年辦理寒冬送暖~弱勢家庭送年菜活動。協助弱勢學生及家庭申請各種補助,讓學生學習無後顧之憂。

  • 促進環境與社會融合

    創設埔墘永續學校品牌後,親師生及社區佳評如潮。春日校園寫生吸引民眾駐足;圖書館夜讀活動社區反應熱烈,甚至要求加開場次;通學步道整治後學校成為民眾散步的好去處。教師參與新北市文史踏查,編製枋橋文史作為學校鄉土教材。配合新北市環境教育與永續校園推動,多次辦理研習與參訪活動。補校教育提供社區失學民眾以及新住民學習管道。多樣化新住民活動,如美食展、異國文物展、家庭體驗活動、東南亞母語課程等,給予完善教育與家庭支持系統。

永續低碳節能建築
永續發展與課程教學

彰化縣北斗鎮螺陽國民小學

  • 學校政策管理與落實永續校園

    秉持「拔尖、固本、扶弱」教育精神,營造扁平式的「五生五力」團隊組織。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持續發展動能,建置「工程、教程、課程、學程、遊程」網絡型永續發展之教學場域,體現成就每個孩子,讓螺陽國小成為孩子的學習樂園。

    在103至105年間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空間美學特色學校特優、空間美學特色學校標竿、生命教育特色學校,肯定打造福(蝴)稻特色永續校園的努力。

  • 永續發展課程教學

    螺陽國小的「五生五力系統課程」從在地生活中取材,透過多元教材教法、實作課程吸引孩子主動學習,讓學生從做中學及體驗學習,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與能力。藉由多元創新課程的實施,從探索、體驗中了解自己,從服務中創造生命的價值,進而熱愛生命、關愛生態、樂活學習。

    1. 生命─培養有生命、活力及快樂之健康兒童
      1. 實施學生蔬果存摺,建立健康自主管理,強化防災知能、推行安全與急救教育,提升對自身安全應變及保護能力。
      2. 由學生、鄰里長、校友、家長共同完成1萬2千公里健跑,帶動運動風潮。
    2. 生態─打造低碳、環保、節能綠校園
      1. 參加台美生態學校、推動屋頂種電太陽能發電計畫、建置「生生不息水循環牆」,活化教學系統,打造綠校園。
      2. 實施低碳教學,運用環保、節能、在地、可再利用的素材,以3千支寶特瓶打造蚱蜢裝置藝術,製作立體棧板藝術、吊扇變打穀機。
    3. 生活─彩繪美麗人生、譜出多元共存
      1. 在「感恩餐會」以自己種的螺陽米宴請社區銀髮志工及家長,「好粥到、樂關懷」邀請社區獨居長輩到校,活動工作都由孩子一手包辦。
      2. 辦理「多元美食嘉年華」,在新移民媽媽指導下,學生親自完成3百人份、五國七地、有媽媽家鄉味的異國料理,並解說介紹各國文化及美食。
    4. 生存─順天應人,跟著節氣過生活
      1. 開闢食草育苗室復育蝴蝶食草、蜜源,建置60公尺的蝴蝶廊道,打造自然生態學習樂園。
      2. 後操場開闢農田,發展食農課程,體驗「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水田生態。
    5. 生產─涵詠自助、人助、天助觀念
      1. 「種稻義賣募書」體現自助、人助、天助,為改造老舊圖書館讓學生義賣自己種的米,募得20萬購書基金,感動玉山銀行,挹注黃金種子圖書館。
      2. 老師捐款集資改造閒置舊廚房,激起孩子守護夢想的決心,動手做植物染彩蛋義賣,攜手建構美膳廚房。
  • 永續人文關懷及社區參與

    「五生五力課程」建立學生信心與能力,感動於家長心中,親師生社區攜手同心,打造五力全人的樂效蝴稻學園

    1. 凝聚心、親師情∼蝴稻親子嘉年華─凝聚親師生的情感,家長化感動為行動,成為最佳的教育合夥人。
    2. 凝聚心、親師情∼凝聚親師生,攜手成長:書香螺陽用愛認捐─義賣螺陽米為老舊圖書館募集20萬購書經費,感動玉山銀行捐贈黃金種子圖書館。
    3. 守護心、鄉土情∼知足感恩,關懷他人:稻香傳溫情,送愛到喜樂─學生捐贈自種的螺陽米至喜樂保育院,提升生命關懷與人文素養。
    4. 自信心、寰宇情∼扎根螺陽,放眼世界:多元文化導覽解說─培養多元的解說能力,為學弟妹、社區家長介紹各國美食,讓學習與世界接軌。
  • 促進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融合

    堅持共榮共好精神,藉由參訪交流堅定分享信念,要向大地學謙卑,與萬物交朋友,創造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藉由分享的擴散力量,以生命牽動另一個生命。

五程合一模組示意圖
成就蝴稻寶寶的全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