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桶後溪環境生態體驗
- 環境議題:動物保護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J32 了解永續發展的意義〈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均衡發展〉與原則
- 策劃/執行人:余慶俊/顏端佑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109.9.7
- 參與人數:40
目標:
1.1-2-2 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2.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基本的生態原則。
3.2-2-3 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4.3-1-1 經由接觸而喜愛生物,不隨意傷害生物和支持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5.3-2-3 瞭解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進行方式:
1.校內進行課程說明,分組及任務分配
2.體驗烏來原住民傳統捕魚的課程
3.引導學生討論與觀摩,了解原住民在溪流中傳統漁撈與現階段漁農捕撈的生態關係
4.藉由捕獲魚種宣導及認識新北在地食材
5.透過烏來桶後溪就地取材比較不同水之間的酸鹼值,在飲用礦泉水鹼性水的口感分析
6.走訪烏來泰雅族博物館認識原住民的瑰寶_馬告
成果描述:
1.透過原住民傳統漁產統捕撈技術,使學生了解不傷害河流生態棲息地,進行漁產捕撈,達成環境永續經營的精神。
2.自然與人文社會的結合,藉由了解泰雅族原住民傳統生活模式繼而了解烏來地區生態環境。
3.學生至烏來桶後溪,藉由實作溪水酸鹼度實驗,驗證課堂學習的理論。
實施心得:
1.透過這次生態體驗,學生瞭解到原住民傳統生活方式,是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永續發展。進而反思現在的人們為何不斷在開發破壞大自然。如何在開發與永續發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是現在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2.學生更瞭解原住民傳統文化,不會因生活習慣的不同產生歧視。
3.學生能獲取的知識比預期來的多,不僅只是再體驗,更多的是反思人文與環境的關係。
學習者心得:
1.李同學:沒想到泰雅族原住民的捕魚方式這麼特別,是用漁槍來射魚,這種高難度的技術我真的沒辦法。但是每次魚都不會補很多,夠吃就好,如此河裡面的魚可以持續繁衍後代。
2.張同學:在課本讀到的泰雅族原住民本來以為只會紋面跟出草,但沒想到他們在漁獵是這麼的合乎生態發展。而且參觀了泰雅族博物館後,我才知道原來紋面真是一門藝術,每個圖騰的背後都有意義存在。
3.陳同學:烏來真的很有趣,不但有大自然環境生態,也有原住民文化。這次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實際進行烏來桶後溪溫泉水的酸鹼測試,原來溫泉水不是都只是酸性呀!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