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挖子尾濕地
- 環境議題:河川湖泊濕地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沈庭語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20
- 參與人數:26
目標:
1.學生透過親身走訪十三行文化博物館及挖子尾濕地,進而理解人文歷史及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
2.徜徉於挖子尾溼地步道中,學生一邊觀察濕地生態,一邊聽取專業導覽解說,進而認識濕地動植物的生態,也沈浸在大自然保育環境當中,並瞭解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3.認識十三行文化的歷史背景脈絡 ,深入瞭解早期居民的食衣住行的光景與淡水河口地理位置的關聯性。
進行方式:
(一)走訪十三行文化博物館
學生進入博物館後隨著解說員的講解,更加了解遺址的起源與由來,知道十三行遺址座落於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海口交界處。學生知道十三行遺址的起源後,更加了解遺址的地理位置與文化背景的關聯性。
(二)走訪挖子尾溼地
挖子尾是台北縣八里鄉最靠近淡水河出海口的一個漁村聚落。學生進入濕地後一邊觀察濕地生態,一邊專注聆聽解說員的講解。讓學生對濕地的動植物保育更加印象深刻。
成果描述:
1.學生認識十三行遺址名稱的由來,也了解遺址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屬於臺灣史前的鐵器時代。
2.學生理解挖子尾生態非常豐富,鳥類豐富,依據紀錄可達98種鳥類,而且以候鳥為主。隨後被命名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3.學生了解十三行文化的歷史起源,並結合社會科目撰寫學習單,為此旅行告下一個段落。
4.經過老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讓今天的學習之旅有了反思與回饋。
實施心得:
實施心得
1.藉由走訪十三行文化博物館,不僅陶醉於古文物的故事中,更從中認識十三行文化的歷史脈絡。
2.藉由一連串的學習活動,學生深入瞭解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的差別。
3.藉由解說員的精采生態解說,讓學生更懂得尊重濕地生態。
學習者心得:
學習者心得
1.學生:我第一次到十三行博物館,看到模擬的干欄式建築,覺得為之驚艷!
2.學生:十三行博物館的解說員說的內容跟社會課本的好像。
3.學生:挖子尾濕地是一個值得好天氣再去一次的地方,可惜下雨天視線不好。
補充:
孩子表示雖然走訪挖子尾生態時下起細雨,但是學習的熱忱依然持續沸騰,更加專注於解說員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