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204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2
2
2
2
2

認識爬蟲類—蛇類、蜥蜴和烏龜

發表日期:2014-02-19
發表人:hope

  • 提報分類表:演講/講授
  • 策劃/執行人:郭惠敏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2.11.29--103.1.10
  • 參與人數:15

目標:

1.能認識爬蟲類的特徵及習性。
2.了解蛇類身體構造、食性。
3.了解攀木蜥蜴及壁虎身體構造、食性。
4.配合書本及圖片解說攀木蜥蜴、蛇類的身體構造並比較兩者的異同
5.實際觀察來歸納攀木蜥蜴、蛇類的身體構造並比較兩者的異同
6.透過發表來發現學生對攀木蜥蜴、蛇類的認識及需釐清之處
7.實際觸摸來比較及深入了解攀木蜥蜴和蛇類
8.認識攀木蜥蜴、石龍子、烏龜與鱉的特徵
9.能觀察並認識攀木蜥蜴身體構造、食性。
10.能了解石龍子身體構造、食性。
11.能認識烏龜與鱉的身體構造之異同 
12.實際觀察烏龜及鱉的身體特徵及認識其身體構造
13.實際觸摸來比較及深入了解攀木蜥蜴和石龍子
14.實際觸摸來比較及深入了解烏龜與鱉
15.能認識海龜的產卵、孵化及游入大海的過程
16.能知道海龜的天敵及防禦
17.能了解海龜如何保育及愛護其棲息地
18能認識百步蛇的身體特徵及對原住民的意義
19.能了解百步蛇的生活習性及生命發展
20.能了解蛇類對人類的貢獻和存在之意義
21.能認識本單元所介紹的各種爬蟲類
22.能知道爬蟲類的各項特徵
23.能了解爬蟲類為卵生並正確勾選出會產卵的動物
24.能畫出烏龜及其同伴並說明圖畫的意思
25.能發表本班飼養攀木蜥蜴的過程

進行方式:

1.教師在黑板繪出表格比較蛇和蜥蜴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並教師拿出蜥蜴與蛇類一一比較及講解,並說明例外之種類
2.請小朋友實際觸摸,老師在旁說明其構造並對照黑板文字說明
3.透過投影片介紹蛇及蜥蜴的嘴巴不同
4.老師介紹「斷尾求生」,並說明斷掉的尾巴會再生
5.教師請小朋友幫蜥蜴布置一個溫暖的家
6.教師拿了一隻攀木蜥蜴請小朋友觀察,並介紹爬蟲類各科目,實際再觀察攀木蜥蜴、石龍子、蛇、壁虎,並說明抓取應注意事項 
7.將攀木蜥蜴置入昆蟲觀察箱內,開始養殖,並發下觀察記錄學習單
8.教師介紹爬蟲類特徵,並引導小朋友觀察蜥蜴在觀察箱中的活動情形
9.教師說明飼養須注意事項:抓取時不可以從尾巴抓、不可以抓在手上太久,以免讓牠熱衰竭、蜥蜴寶寶吃蚊子或蚱蜢
10.老師抓出一隻烏龜請小朋友觀察並說明與鱉的不同
11.如何判斷烏龜的年紀及利用投影機介紹烏龜的身型構造,而且請小朋友模仿烏龜呼吸
12.教師播放一段影片,來介紹海外志工服務到印度外海小島上進行海龜復育
13.教師拿一邊講解如何保護海龜產卵的過程並.介紹海龜的天敵, 並詢問如何抵禦以上這些天敵
14.觀賞海龜下蛋之影片:教師解說其過程加深學生印象,另外說明目前海龜數量日益減少的因素
15.教師利用投影機播放百步蛇的影片,說明百步蛇為高山原住民之圖騰,並從影片中清楚看出百步蛇由蛋中孵化、成長及身體構造,如何蛻皮,及人類如何利用蛇毒提煉血清
16.教師總結爬蟲類基本上為卵生、變溫,這幾週所介紹之動物皆屬爬蟲類常見隻動物 ,小朋友可多多認識
17.教師發下一份本單元的學習單,老師逐頁說明如何完成這份學習單 
18.巡視各座位並加以指導學生完成這份學習單,.教師請小朋友將學習單交給老師檢查
19.老師請小朋友上台發表學習單的內容及飼養心得

成果描述:

1.藉由實際觀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認識爬蟲類的特徵、習性、身體構造和棲息地
2.學生生在聆聽和實作的過程中,學到爬蟲類應如何保育及愛護其棲息地
3.透過觀察、圖片、影片的引導,讓學童認識爬蟲類的姿態及習性
4.能藉由飼養和實際紀錄,讓學童探究爬蟲類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及一生演化的過程
5.面對飼養時所發生的問題能溝通解決,養成問題解決的能力
6.讓學生了解保育動物其實很簡單,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去做,才能讓地球上每種生物永續共存
7.藉由觀察、觸摸和飼養爬蟲類,讓原本害怕不敢接觸蜥蜴、蛇類的孩子們,發現自己是勇敢的,而且動物與人一樣,只要善意對待,就能和牠們和平共處
8.每天尋找昆蟲來餵食蜥蜴,能持續飼養及觀察記錄,就是生態教育努力的目標之一,孩子們做到了

實施心得:

1.大部分的孩子,對於地球上存在已久且數量眾多的爬蟲類,是懷著很大的好奇心。透過老師生動的講解,以及配合實物的觀察,更能讓孩子深入了解爬蟲類動物的特徵。
2.常常我們在觀察動物時,會怕被牠咬傷,可是動物們又何嘗不害怕呢?老師常告訴小朋友要輕一點,不可以太大力捏死這些動物,真是一堂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課呢!
3.有關要飼養攀木蜥蜴,小朋友都很期待呢!希望在飼養的過程中,小朋友能真正去認識與尊重這些動物的生命,我想這才是生態教育的最終目標吧!
4.養殖課程---攀木蜥蜴是孩子的最愛,也是最能學到知識,且內化最深的課程。
5.大自然是小動物的家最好的選擇,可是為了學習有關的知識,不得不請牠們暫居觀察箱內,待本單元結束後會盡速將牠們野放,讓他們回到屬於牠們的天地。
6.對於這種地球上為數眾多的爬蟲類,經過老師深入淺出的說明,讓學生更加了解身邊隨處可見的小動物 
7.配合專業的影片播放,讓學生更加了解海龜、象龜和百步蛇的各項特徵及生活習性,補足我們平時難得一見的動物知識,也讓我們更加了解愛護地球、保育動物的迫切需求
8.每週一次的生態課 ,原本擔心孩子會因為年紀太小難以學習,但經過一系列的課程之後,發現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和對知識吸收的情況,超乎預期的熱絡,讓我們更期待下一單元的課程
9.從孩子在學習單的書寫情形,和上台發表各項飼養的狀況,給了教學者清楚的回饋,也讓我們對生態課程的進行方向更有信心

學習者心得:

1.我最喜歡上生態課了,因為抓蜥蜴和蛇很好玩
2.雖然每天都要輪流抓蚱蜢或蝴蝶給蜥蜴吃,可是看他們健康長大就覺得很高興,辛苦沒白費
3.原來海龜媽媽這麼辛苦才能產下卵,海龜寶寶也要通過層層考驗才能存活,而且海龜的數量愈來愈少,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牠們
4.有一次我關窗戶時不小心夾斷了壁虎尾巴,那截斷掉的尾巴還一直動個不停,我快嚇死了!幸好他的尾巴能再生,才不會變成無尾壁虎! 
5.我本來覺得蜥蜴和蛇很可怕,一見到他們就躲得遠遠的,有一次鼓起勇氣摸摸看,好像也沒那麼恐怖!
6.烏龜是很長壽的動物,我希望也能跟牠活得一樣久,所以要認真練「龜息大法」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很完整的教學課程,畢竟許多學生還處於吸收知識的階段,對這方面的環境生態知識稍有陌生, 藉由老師的宣導讓許多學生瞭解,未來就有機會改變他們的態度,甚至進一步影響行為。從提報內容可瞭解教師對於推動環境教育的用心,加油,建議可延續孩子對於環境生態倫理的提升!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14-02-26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