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策展「青山水哉特展」結合生活科技課程
- 環境議題:土石流水土保持
- 執行方法:專題研究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災害防救
- 議題實質內涵:J40 理解天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生命、社會發展、與經濟產業的衝擊〈如921地震、莫拉克風災…〉
- 策劃/執行人:教務處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2019/11/1-2021/4/30
- 參與人數:1250
目標:
汐止彷彿像是「水災」的代名詞。歷經2000年象神颱風、2001年納莉颱風的侵襲,水返腳的人們從一次次的停電與燭光掠影中,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
2017年的夏日,一小群在他方認識的汐止人們,開始改變自己的假日移動路徑為起頭,用雙腳走踏汐止,展開地方交陪之旅,當參與成為日常,人人都是返腳咖,現在這群返腳咖們,正用屬於他們的方式,成為地方文史的一份子。
進行方式:
2019年的秋日,青山學子們透過策展,利用設計思考的歷程,將汐止在地社造青年社群返腳咖所民調出「水來之前」、「淹水當下」、「水退之後」的經驗重新解讀,建構出自身對於水災意象的議題,期盼透過這樣的歷程,讓孩子們從「知水」、「治水」到「智水」,讓水災不再只是水災,更是啟迪人心的大哉問。
成果描述:
生活科技老師謝師採用設計思考作為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水哉展中找尋三個自己有興趣的題材,並且標註印象最深刻的展品,以及與自己生活經驗連結的故事,在每個題材中萃取出二個元素,再鼓勵學生將自己找到的六個元素至少選擇四個放進解決方案的創作理念中。這時,全班分組一起來打造2030年的汐止水世界,也就是師生假設2030年的極端氣候,爆發了史無前例的超級大水災,現存的所有防汛設施都無法因應,那麼同學們要如何超前部屬來解決這個世紀大洪患呢?
實施心得:
每個解決方案的模型設計,都經由學生充分的討論及創意的構思,並且嘗試應用齒輪機構,還有Micro:bit微型電腦開發板,讓學生動手實驗創造性的硬體製作和軟體程式設計的應用。例如:陳同學以「守到最後一刻」萃取出「高度」、「水退」二元素;「特別時期的特別包包」萃取出「救難包」「手電筒」二元素,然後以這些概念來發想,如果建築物的柱子會隨著水位高低自動升降,以及建築物的棟距,會隨著水來水退自動開合,人類住宅可以與大自然潮水共存共生,用包容的心來取代救難的苦,用智慧的發明來點燃生活中的光明。
學習者心得:
我們編寫程式來偵測漲潮、退潮,組裝馬達升降機來自動控制,大水將至適時放下陸橋,讓「淹水的當下路是通的,建築物是升高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平安回家」。讓我們面對災難的設計思考有智慧,更有大愛。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