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與傳統漁撈探究課程
- 環境議題:海岸海洋海島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J35 理解「里山」精神,運用淺山環境的永續利用,提供生活實用與生物多樣性
- 策劃/執行人:顏端佑 陳雅利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2018/9/16
- 參與人數:45
目標:
1.認識海洋生物資源之種類與保育方法。
2.探討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3.了解海洋環境的有限性,保護海洋環境。
4.了解我國海洋環境問題,並積極參與海洋保護行動。
進行方式:
1.食農與傳統漁撈介紹
2.東北角地質與地理
3.食農與傳統漁撈行前說明
4.東北角的地理景觀介紹
5.探究傳統漁撈_牽罟(後因天候不良,實際操作改成口述介紹)
6.海岸潮間帶生態
7.石門洞地質探究
8.海洋文化還是海鮮文化
成果描述:
(一)量化
1.約莫有45位師生參與戶外活動課程。
2.課程前均請各講師進行課程,活動後亦請學生至FB以貼文加照片分享進行課後自省與回饋(部分內容詳如附件)。
(二)質性
1.課程進行後以ppt方式附上照片及說明與心得撰寫來了解學生所學、當下個人感受及對未來課程的建議。(部分內容詳如附件),以此記錄學生對課程的感想。
實施心得:
此次帶學生來到下寮沙灘,天氣尚可,只是本來期待的第一個活動牽罟,卻因風浪稍大,最後不得不取消,孩子們頗為失望。因此當天只能由船家口述牽罟過程及因著現場的環境模擬,無法讓學生實際操作了解傳統捕漁工法。
對於東北角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在出發前已透過課程帶學生理解,而
因牽罟行程取消,即直接進行的是生態教育、淨灘及透過撿拾保特瓶,觀察保特瓶的瓶身相關資訊來加以判斷洋流及推估。這活動也覺得很有意思,除了知識性的提昇,也讓學生了解我們東北海岸海洋垃圾及我們可以隨手做到的行動環保。
下午則至石門觀察海蝕洞,進行課程,包括岩石的分類,如何區分與形成原
因;爾後則至麟山鼻讓學生拿磁鐵,因當地的沙顆粒較粗,是由白色貝殼珊瑚碎屑的「貝殼砂」、由安山岩風化的黃色「石英砂」及黑褐色「鐵砂」組合而成,其中「鐵砂」因比重較重會沈在下方,因此讓孩子磁鐵吸,會把它從下方的砂底吸出!最後則是帶學生去認識風切石及漁業現況。
我很喜歡當天的課程,因為人與環境互動本屬當然,能夠讓孩子直接接觸
親自看見、提問、思考、歸納及轉化,這一切的知識才會變得更有意義,而且相較起課室內猶如紙上談兵的方式,藉此讓教學更加立體,學生也不易遺忘。
我們學校位處三重,屬於都市型學校,學生對於海洋環境及捕漁作業….其實是陌生的,所以在課程中,尤其是在下午踏查時,多半對課程展現相當的好奇心與積極參與度,雖然提問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提問代表他們在思考及轉化,同時也在學習。
這次很特別的是有3位外籍高中交換學生一同進行戶外課程,藉由活動分組,讓國中生試著與他們進行課程,並要求他們至少要以英文問對方一個問題的"作業要求",也因此開始了彼此的國際交流!
學生返校後的心得回饋也多半對於此次的戶外課程表示高度正向回
應,也積極規劃下一次的課室內外合作課程。
學習者心得:
請詳見附檔
補充:
對於國八學生,但鑑於先前實察課程的操作經驗,都選擇前往。仍舊感謝導師與任課老師及學校的支持,讓這樣的課程可以更加豐富且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