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33
葉片數:4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4
4
4
3
3

用餘材料環保再生再利用

發表日期:2024-07-04
發表人:pyps

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環境議題: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執行方法:文藝活動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7 覺知人類的發展需要地球環境和生態資源的支持
  • 策劃/執行人:鄭鴻哲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 6 月份
  • 參與人數:117

目標:

1.能觀察並描述扉頁插畫中的內容。
2.能分享個人觀點並尊重他人的想法。
3.能觀察古畫並描述童玩從過去到現在之間的變化和異同。
4. 能分享自己知道的童玩記憶與體驗。
5.能認知過去到現在童玩的發展與變化。
6. 能分享自己或長輩曾經玩過的童玩。
7.能探索七巧板的創意造形及嘗試各種多元的排法。
8.能參與討論並分享自己想做的玩具以及要如何製作。
9.能認識各種利用橡皮筋特性而產生的童玩。
10.能運用橡皮筋並參考範例學習製作或自行規畫創作,完成一件玩具作品。
11.能運用身邊回收物製作可玩的玩具,讓生活中即有環保意識,融入生活中。

進行方式:

※出自五年級翰林版藝文第一單元,打開童年記憶的寶盒
1、本單元雖於學期初時進行教學,但有感於學期末時藝文教室內剩餘材料頗多,故將所有材料加以拚湊,有當代藝術中拼貼藝術的精神。
2、讓學生跳脫固有型的窠臼,運用非立即能掌握的形狀,激發學生創作力,創作平常看不到的形體與造型。
3、本課為六堂課,五年每個年級有3個班,每班有5組,501製作ㄤ仔標王(大型ㄤ仔標),502製作大型七巧板,503製作紙偶穿戴剪貼,全都運用美術教室剩下的材料製作,無另收費。
4、社團課程主要為跨年級混齡教學,讓環保意識由大小孩帶小小孩一起製作。

成果描述:

相關成果用於美術教室、走廊布置,並且讓全校一併欣賞。

實施心得:

1.本課程設計為四堂課,主要為期末時運用美術教室用剩的材料,結合課程中的需要製作整組大作品時的需求,減少浪費,降低學生採購材料的經濟壓力,同時激發學生跳脫原有造型的窠臼,增加創造力,學生反而學的興趣盎然。
2.垃圾也可變黃金,甚至擺在美術館中,例如現代畢卡索、杜象、瑪格麗特等藝術家,都有運用這類作品於環境藝術、公共藝術之中,台灣的環保教育跟全球相較算是徹底,學生從小就有環保意識,所以在推行此類自編、結合課程目標時推動順利,無大的阻礙,同時解決材料剩餘的問題,降低家長經濟壓力,所謂一舉數得。

學習者心得:

學生A:我運用我平常不會用的紙板來做造型,沒想到我可以做出非天怪獸,而
      且這麼容易,媽媽看到都覺得我學到很多,我更有創作力。
學生B:雖然有時候我拿回去的美術作品有時候會被媽媽丟入垃圾桶,但這次鄭
      老師設計的藝文課,讓我覺得同學用剩下的材料可以做出令人感到驚奇
      的作品,真的覺得很好玩。
學生C:我一直以為藝術都是個人創作,沒想到可以一起創作,跟同學憶起創作
      雖然有時候會有爭執與吵架,但卻是我們必經的過程,與別人一起和平
      合作,也是我們一起學習的目標之一。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從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的概念出發,與環境資源結合,透過學習者實際體驗,不僅學習者已學習到如何面對環境問題,也懂得採取環境行動,有效落實及推動環境教育。惟學習者心得之佐證照片,倘可多加充實及呈現,將更臻完善。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07-11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