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湧--走一條清淨的路
- 環境議題:節能減碳
- 執行方法:演講/講授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氣候變遷
- 議題實質內涵:E35 覺知人類行為是導致氣候變遷的原因
- 策劃/執行人:沙正悅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190827
- 參與人數:150
目標:
1.於全校備課日邀請國內減塑議題專業講師,以利建立全校老師正確的環境教育概念。
2.幫助老師正視減塑此議題的重要性,再以身作則傳遞給學生。
3.了解養成環保習慣的同時,可以吃得更健康。
進行方式:
講師用照片和與會老師分享用腳走台灣67天的生命故事,借宿學校或活動中心,每天做一樣的事,在減速認識台灣的同時也在進行減塑。因為便當的紙盒比寶特瓶更不環保。
講者利用研究數據分享一隻海龜死亡時肚子的垃圾量,揭示塑膠對環境的傷害,而人類一星期平均吃下的是5克。講者認為因為塑膠袋不用錢,所以大家使用完就丟棄,這是浪費。浪費會產生無法想像的垃圾量。講者利用簡報及相關影片引發老師思考。
然而,淨灘這件事只能解決當下的問題,最重要是源頭減量。
成果描述:
參加研習的老師得到新的概念,了解以前貪方便拿塑膠袋買瓶裝水的習慣,會造成生態浩劫,現在是海洋動物死亡,如:台灣一年死300隻海龜,死掉的海龜肚子裡九成是塑膠,而接下來就是人類要承受苦果。老師們除了同理動物的痛,也想要為地球做些甚麼,從自己的生活習慣開始改變。
實施心得:
講者也從健康概念的角度出發,語重心長地說,所有的塑膠在任何情況都在釋出毒素,教老師們認識塑膠的編號,如:PVC3號,是唯一一個要加塑化劑的東西,但我常手持的信用卡,及南亞保鮮膜就是3號塑膠。
可以用來裝水的塑膠是2.4.5號。講者以自己用環保餐具吃飯糰吃點心的經驗,教老師可以在生活中如何實踐。
學習者心得:
講師用一張包著塑膠袋的盤子盛裝著美味的蛤仔煎照片,問說:你確定你吃的是蛤仔煎,不是毒蛤仔煎?和用塑膠袋裝著熱湯的照片,說:這碗湯的風險是非常高的。這樣的食物,我們都吃過,甚而到現在還看到許多人是這樣裝湯麵的,但為何知道它是有塑害,但還貪一時之便使用呢?回想自己過去也是手搖杯的愛好者,現在會自備環保杯買飲料,因為透由思維觀察進而改變我的生活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影響更多人的行為,我們的環境就會開始不同。
補充:
從自己做起,一人減塑,一人減量,為自己的健康,也為地球的未來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