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觀鳥趣
- 提報分類表:動物保護
- 策劃/執行人:魏文莉、賴沛如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5/04/18~105/04/29
- 參與人數:27
目標:
1.環境教育基本能力指標,尊重、關懷生命,了解萬物生存的權利並主動探索與研究。2.培養同理心,愛護鳥類,只遠觀而不去打擾牠們。3.認知目標:認識鳥兒的外觀特徵與生活習性,知道鳥類的種類。4.情意目標:鳥兒是人類的好朋友,愛護牠們,就不要破壞環境;知道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會讓鳥兒生病。5.技能目標:透過葉子進行創作葉子鳥,讓孩子們將觀察到的鳥兒特徵畫出,增進幼兒的觀察力和想像力的空間。
進行方式:
引起動機:問問小朋友在學校有看過什麼鳥?描述外型及顏色,甚至模仿一下鳥叫聲;家裡有沒有養鳥?養什麼鳥?小朋友知道會學人類說話的鸚鵡?有沒有看過麻雀、鴿子、老鷹?鳥類都會在天空中飛?公雞、母雞是鳥類?走路一搖一擺的企鵝是鳥類?有聽過«醜小鴨»的故事??
發展活動:1.兒歌:布穀(布穀,布穀,快快布穀;春天不布穀,秋收那有穀;布穀,布穀,朝催夜促;布穀,布穀,快快布穀;春天種好穀,秋天收好穀,布穀,布穀,千叮萬囑。)2. 說故事:賞鳥人(The Birdwatchers)/和英出版社、我看見一隻鳥/青林出版社、為什麼我不會飛/人類文化、想飛的阿比/泛亞國際文化、葉子鳥/風車出版、葉子鳥/信誼出版。3.看影片:親親自然-鳥兒飛啊飛。4.帶領孩子認識鳥類的世界,向家長借來一隻虎皮鸚鵡-小鸚,近距離接觸及餵養兩週,在教室進行鳥兒的觀察,初步認識鳥類的外觀、體型及叫聲,不同的鳥兒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麻雀、鴿子,延伸到不會飛的鳥類,讓幼兒知道不是全部的鳥都會飛,例如:雞、鴕鳥和企鵝等雖是鳥類但卻不會飛。透過繪本故事了解鳥的外型特徵、居住環境及生活習性外,帶孩子們到校園中觀鳥。5.鳥的種類繁多,體型大小差異很大,介紹世界上最大且跑得最快的鳥-鴕鳥和最小的鳥-蜂鳥,都讓大家開了眼界。
綜合活動:1.鳥兒在天上飛,在樹梢上唱歌,在地面上找食物,我們可以用望遠鏡觀賞牠們,不要去打擾牠們,若想要養鳥,要依照自己的能力及居家環境飼養適當的種類,而食物和水的品質對鳥的健康是很重要的,或許我們沒辦法給牠們像大自然的家,但可以給牠們高品質的生活環境。2.美勞部分:透過繪本葉子鳥的故事,帶孩子先到校園撿拾蒐集葉子,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眼協調的能力,並累積真實生活的經驗,利用所撿的葉子創作一隻隻的鳥,有的葉子鳥在跳舞,有的在運動,有的在玩遊戲,好有趣。
成果描述:
1.透過這次的課程活動,介紹鳥的外型特徵及生活習性,牠的骨骼硬且輕呈現中空,可有效減輕體重;另外讓孩子們知道有些鳥類是不會飛的。鳥類的世界十分有趣,例如:啄木鳥是樹的醫生、老鷹的視力非常好,可以從高空中看到地面上的小獵物。2.校園中觀鳥看到了紅嘴黑鵯、斑鳩、白頭翁和麻雀,收穫不少!有的孩子家中有養鳥,在課程中分享如何餵食飼料、小鳥會自己清理羽毛、要天天換水整理鳥籠讓鳥兒有個乾淨衛生的家。3.培養珍惜動物生命的情操,一旦發現鳥兒食量變少了或是羽毛雜亂就要注意鳥兒是否生病了。4.小朋友們將撿拾來的樹葉用黏膠先黏在圖畫紙上,構思極富創意,再畫上鳥兒的特徵或動作,每一隻葉子鳥都是創造力的啟發。
實施心得:
1.小朋友們都很喜歡鳥,很喜歡餵食教室的鸚鵡-小鸚,近距離觀察小鸚的生活型態。在兩週的短短相處中,小朋友們輪流餵食、清理,照顧得非常好,但仍舊得歸還家長,孩子們依依不捨很想繼續養在教室,有的孩子眼眶泛著淚光………,這堂課,引領孩子們更深的感受與思考。2.此單元課程進行前,孩子們以為會在空中飛的才是鳥類,上過了課,才知道原來有些鳥是不會飛的。3.希望小朋友都有愛護動物的心,珍惜動物生命,上了這堂課後,對樹梢可愛的身影能有多一份的關愛;若真的很喜歡鳥,決定要養鳥,就要認真負責好好照顧牠們。
學習者心得:
婕:我喜歡鳥,牠的叫聲很好聽。
敏:下次放假的時候,我要爸爸帶我去鳥很多的地方賞鳥。
玲:如果鳥兒生病了,我會照顧牠。
陞:鴿子的記性真好,牠好會認路。
穎:鳥的羽毛好漂亮,摸起來好滑。
補充:
另有兩張學習單,加深小朋友的學習印象:分辨會飛的和不會飛的鳥;雞蛋孵出小雞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