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是兩生類還爬蟲類?
-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J35 理解「里山」精神,運用淺山環境的永續利用,提供生活實用與生物多樣性
- 策劃/執行人:王俊凱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小組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2020/6月
- 參與人數:100000
目標: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1-1-2 藉由身體感官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啟發、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畫圖勞作和說故事的方式表達對動、植物、生態和景觀的感受與敏感度。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基本的生態原則。
2-3-1 能了解本土性(如:非核家園)和國際性的環境議題(如:永續發展、全球變遷、生物多樣性)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3-1-1 經由接觸而喜愛生物,不隨意傷害生物和支持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3-1-2 具有好奇心,思考存在環境中萬物的意義與價值。
4-1-1 能以清楚的言語與文字,適切描述自己的自然體驗與感覺。
進行方式:
1.從觀察校園的陸龜與澤龜開始認識烏龜
2.了解烏龜與兩生類的不同
3.帶著學生將觀察和資料整理,投稿國語日報
成果描述:
於2020/06/11於國語日報科學版刊出
實施心得:
烏龜是脊索動物門爬蟲綱的成員,是一種早在兩億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的古老生物,而牠們身上最醒目的龜殼其實是脊椎骨與肋骨特化成的骨板。不過在教學的過程中,卻常常發現小朋友誤認烏龜是兩生類動物,到底烏龜為什麼是爬蟲類而不是兩生類呢?
A.烏龜不是都住在水中
小朋友會有這個錯誤認知,最大的原因就是以為烏龜只住在水中或是海中,但其實「龜」是一個大家族,代表爬蟲綱中的龜鱉目,包含三百多個物種,包含澤龜、海龜與陸龜。因此雖然有長時間在水中或海中生活的烏龜,但也有一些烏龜屬於陸龜,跟一般常見的澤龜可說是大相逕庭,牠們長時間在陸上活動,而且大多很耐乾旱,甚至許多陸龜生活在沙漠邊緣或極度乾燥的荒漠草原。世界上陸龜共有約四十種,例如蘇卡達象龜、赫曼陸龜和紅腿象龜等,但因為棲地破壞以及人類捕捉,絕大部分都被列為保育類動物,需要有人工合法繁殖的飼養證明才能作為寵物飼養。
B.澤龜、海龜及陸龜該怎麼分?
烏龜依據生活的環境,我們大致分為澤龜、海龜及陸龜,這三者最好的辨認分是就是觀察牠們的腳了。一般公園水池最常見的斑龜和巴西龜都是住在水中的種類,這類烏龜我們稱為澤龜,腳趾間具有蹼以幫助游泳;綠蠵龜是台灣最常見的海龜,海龜因為長時間在海中生活,腳已特化為如船槳般的鰭狀,無法分辨腳趾;而陸龜的腳則很粗壯,幫助牠們頂著重重的龜殼到處爬行。此外,游泳的澤龜和海龜龜殼都較為流線型,以減少水中的阻力,而陸龜的龜殼則為高聳的圓弧狀,有利減低曝曬的傷害,也方便於翻覆時翻身。
學習者心得:
BOX1.學生觀察小站:救救海龜吧!(高O婷 八里國中學生)
據觀察擱淺死亡的海龜胃裡幾乎都有塑膠垃圾,甚至在牠們的糞便中也能發現這些人為垃圾,主要是因為海龜把飄在海裡的垃圾當成水母誤食吃下肚,這些垃圾對海龜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輕則使海龜消化不良,重則可能使海龜因痛苦而無法進食,導致活活餓死。我們隨手的一丟,就可能造成許多海龜的痛苦,因此有許多人覺醒,自發的去淨灘,希望大家能多為牠們著想,並從源頭減量隨手做環保。
BOX2.學生觀察小站:校園大明星(何O恩 八里國中學生)
八里國中有一隻蘇卡達象龜叫做飛哥,牠原產於非洲的薩哈拉沙漠與西非的荒漠草原,因被棄養輾轉由學校收容。飛哥是草食動物,牠主食為植物,生物研究社的同學會將學校午餐的有機蔬菜給飛哥吃,每當校園雜草太多,也會讓飛哥出來大快朵頤呢!蘇卡達象龜是世界第三大的陸龜,幼體很小很可愛,可以用一隻手輕易拿起,但由於生長速度非常快,幾年後就成為龐然巨物,且壽命可長達百年,飼主常因無力負荷而遺棄,因此也要提醒大家飼養寵物前一定仔細思考,也要有責任心不可任意棄養喔。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