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有情-吉卜力特展參觀
- 環境議題:其它環境議題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7 覺知人類的發展需要地球環境和生態資源的支持
- 策劃/執行人:陳延源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08/4
- 參與人數:60
目標:
1.培養孩子參觀藝術展演活動時,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領會他人的成就。
2.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進而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發展個人獨特的表現。
3.體驗觀賞畫作的視覺經驗,進一步培養學生鑑賞、審美的能力。
4.享受運用花草創作的樂趣,提升對自然環境的好奇與探索動機,藉此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5.了解植物對人類的重要與角色,培養愛護植物與珍惜自然環境的心。
進行方式:
1.各班老師先在課堂上介紹吉卜力的魔幻世界所製作的動漫,例如:從小時候陪伴長大的龍貓、魔女宅急便、天空之城,到近期的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和崖上的波妞,說明此次活動要讓大家近距離接觸手稿的魅力,闡揚宮崎駿導演推崇自然、萬物皆有情的精神,喚醒沈醉於物質享受的人們。
2.出發前,教師叮嚀學生參觀展覽的禮節與注意事項。
3.進入展覽館後,由導覽人員進行解說,老師在旁協助引導學生參觀時的注意事項,並提醒孩子參觀的重點。
4.導覽結束後,第一節課聘請台灣生態學會義解,做蚯蚓的生態介紹。
5.第二節課讓孩子親手種植水蘊草,一方面讓孩子認識水生植物,一方面讓孩子親手種下植物。
成果描述:
1.此次課程,學校先選定關懷主題,配合吉卜力動畫手稿展的參觀,以及台灣生態學會義務解說與實作,讓孩子們運用感官體驗和大自然相關的事物,提倡環保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人類文明必須與大自然和平共生。
2.導覽活動闡述宮崎駿導演的信念-「只要相信,就有希望」、讓孩子相信:以為早就失去的東西,一定都還存在著,小朋友其實能帶給大人們希望。
3.親手種植水蘊草的活動將「綠意」帶入生活,一方面讓孩子認識水生植物,一方面讓孩子親手種下植物,牽動學生對生命的感動。
4.介紹蚯蚓生態讓孩子知道蚯蚓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有機的廢棄物,並轉化成土壤的養分。蚯蚓糞肥對作物的效果比一般的堆肥要好。
實施心得:
1.吉卜力動畫手稿展的參觀活動較適合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兩個校時的導覽時間過久,孩子有點撐不住。
2.大成的孩子們雖然住在鄉下農村,但是因為對蛇蟲的天生恐懼,很多人不了解蚯蚓對農作物的幫助。此次蚯蚓的生態解說內容生動有趣,很吸引學生的目光。
3.孩子親手種植水蘊草,除了可以認識早期溪流的水生植物,完成品還可以觀察植物行光合作用的現象。
學習者心得:
1.小花:我喜歡畫畫,看到動畫師們的手稿,真的很感動。
2.阿德:原來一部動畫的製作過程是這麼複雜,需要眾多的人力。以後我看卡通,一定就會想起這次的參觀活動。
3.小恩:我以前很怕蚯蚓,聽完解說員的課程,我才了解:原來蚯蚓是農夫的好朋友,蚯蚓的便便原來是很好的肥料。
4.力恆:我不小心把水蘊草剪錯了,幸好老師幫我再拿一根。
5.小惠:種在試管中的水蘊草很漂亮,它一照到陽光就會有小氣泡產生,好特別喔!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