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玩家
-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
- 執行方法:實體遊戲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0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王嘉賢/曾心妘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2年11月
- 參與人數:200
目標:
1.透過營養午餐的海鮮料理認識水產外型特徵
2.了解人類的行為如何對海洋資源造成影響
3.知道政府及個人可以如何透過食魚達成資源永續的目標。
進行方式:
本次課程以海洋資源續為學習主軸,安排兩節課進行,包含【中午吃呷蝦米】、【現撈我尚青】,藉此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水產品,以及珍惜海洋與自然資源。
第一節課【中午呷蝦米】以校園營養午餐喚醒學生對魚的記憶,進而引導不需要到海邊,校園美食就有魚的存在。透過遊戲方式學習觀察魚的特徵,試著從水產圖卡上的介紹找出相對應的魚類,希望學生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水產品。
第二節課【現撈我尚青】接續著討論這些魚又從何而來?進而思考這些魚類會因人類的食用而消失嗎?透過釣魚活動的安排,以海鮮料理營養指標卡設定不同種類及數量的目標,不僅結合數學換算,也能讓學生反思海洋資源的缺乏始終來自人類的行為。藉此導入《臺灣海鮮選擇指南》讓學生了解自己可以透過「選擇」來影響海洋,珍惜資源。
成果描述:
執行成果:
學生透過本次活動認識營養午餐中的海鮮種類,並經由閱讀圖卡中的文字敘述,學習科學語詞找出魚的樣貌。接著進行夥伴合作的釣魚活動,為了吃到喜歡的料理,發現海洋中的魚會因人類喜好導致過度捕撈而數量減少。另一方面,了解到自己是可透過「選擇」來幫助海洋資源永續發展。
教學實踐遇到之狀況:
學生在閱讀特徵卡牌時應給予多一點時間寧靜閱讀,並在透過討論提出看不懂的地方,讓小組學生討論互動;在釣魚活動時,分散魚種的位置,讓學生在教室內有更多的空間可以進行活動。
實施心得:
教學省思:
透過本次課程,讓教師與同學更認識校園當中的營養午餐,學生回饋更期待看到營養午餐再次出現所學的魚種,課後甚至分享各種與魚相關的經驗,拉近學生與魚的距離;藉由課程讓學生延伸思考生活中所食用的海鮮,是否有符合臺灣海鮮選擇指南,並透過所學實際影響日常生活餐桌文化的選擇。
未來修正意見:
1.學生在釣魚時,每隻魚的比例可以做真實的調整,讓學生對於魚類大小有更
確實的認識。
2.增加特徵卡與營養午餐料理卡中的海鮮,像是白蝦、石斑魚、章魚等。
3.魚類的名稱可用更常聽見的俗名。
學習者心得:
A:老師告訴我們:海洋中的魚會因人類喜好導致過度捕撈而數量減少,我可以透過「選擇」來幫助海洋資源永續發展,所以以後我要吃魚的時候要優先選擇綠燈的魚類。
B:釣魚活動很有趣,我認識了許多不同種類的魚。
C:我希望更多人閱讀台灣海鮮選擇指南這本書,大家一起保護海洋魚種,透過食魚達成資源永續的目標。
補充:
1.台灣海鮮選擇指南 https://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
2.國教署學校午餐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