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GO! GO! 一起爬山去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29 覺知人類發展〈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賴佳敏老師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1年6月28日~112年5月5日
- 參與人數:26
目標:
1.藉由申請山野教育的計畫經費,帶領學生體驗登山活動。
2.藉由登山體驗,引導學生進行文章寫作。
3.藉由五次的登山體驗,引導學生利用Canva軟體製作山野小書。
進行方式:
1.行前教育:包含訓練學生體能、充實山野知識、收集相關山野資料、完成事前心理建設等。
2.登山學習企畫書:統合蒐集到的資料,完成小組企畫書,包含個人特質、工作分配或注意事項等。
3.登山體驗:攀登樹林大同山系,共五次。
4.登山後的討論分享課程:登表自己的登山感受和想法,進行文章寫作。
5.完成我的山野小書:包含準備工作、登山體驗、感想、花絮、後記等部分。
6.登山時了解山野情況,同時沿路撿垃圾參與保護環境行動,也帶回自己的垃圾,建立無痕山林的概念。
成果描述:
1.透過山野教育的五次登山體驗將學校願景健康、品德、人文、能力四大要點緊密結合。
2.透過行前體能訓練計畫,學生每天跑操場六圈,有效提升親師生的體能。
3.配合自然課程、美術課程,由學生的植物地圖中,了解植物生長部分,並在氣象雷達站活動中,收集氣候異常資料,延伸相關學習。
4.人文教育部分:學生透過大同山的登山體驗更了解家鄉,更能培養愛鄉情懷。
5.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時,透過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小組解決問題,累積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自我實現的成長信心和養分。
6.每次的登山活動體驗,從學校走到登山口約三十分鐘路程,爬山結束後再走回學校用餐,對於體能不佳的孩子來說,是個很好的訓練,而且那幾天的營養午餐都吃光光喔!
7.透過這一連串的山野教育課程,學生可以更親近山野,也會回家和家長分享,假日時帶家長去爬山,在人生旅途建立親近山野的氛圍。
8.活動完成後,利用Canva電腦軟體進行山野小書的製作,印製成一本彩色實體小書,當成學生的畢業禮物。
實施心得:
由於之前參加師大的山野教育研習有很多的收穫,因此才會想申請這個計畫在班上推動山野教育課程。
為了怕孩子們無法做到,和孩子們達成共識每天跑操場6圈訓練自己的體能。由學校走到大同山登山口約三十分鐘,第一次帶全班去大同山時,不敢一次攻頂,只到半山腰的福德宮就進行爬階梯活動,再進行小組主題探索活動,接著就帶回校進行午餐。8:00出發時,一路上學生忍不住講話,過馬路時總要一再提醒。11:20回程時,卻一路上安安靜靜,沒什麼聲音,我想孩子們是累了,就安靜了! 不過這樣的訓練也讓他們的體能愈來愈好。接著第二次、第三次爬山都有不同的目標,愈來愈高,也給孩子們愈來愈多小組的活動時間,例如讓各組走不同的路線上山,和老師在山頂碰面,孩子們互相鼓勵、去問山友路線等,都讓他們學習到很多,在山頂看到老師時也十分雀躍。接下來讓他們爬樹,也是好的體驗。中間穿插了兩個周末的親子爬山,因為有家長一起就可以進行難度較高的攀岩和更遠的大棟山,十分美好的回憶。學生們也因為這幾次的山野教育感情更好,學習互相幫忙。
五次山野教育結束後,請學生將五次的經驗編輯成一本山野小書,我和電腦、美勞老師討論請教做法,全班討論完架構後,請他們利用綜合課在電腦教室好好完成。說真的整本書的製作修正過程對師生來說都是一大考驗,老師一看再看,學生一修再修,期待可以印出一本完整的山野小書。同時也透過同學間的互評和最後的發表會將課程做一個完整的結束。
學習者心得:
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同學比誰爬樹最快,這是我第一次爬樹,覺得很新鮮。
2.當我們那組和老師走散時,我們好慌張,還好我們後來夠機靈有主動去詢問山友怎麼走上山,最後能和老師會合,真是有驚無險。
3.做山野小書很累很辛苦,來來回回被老師說要修改這要增加那,但最後看到自己的小書被印出來,好漂亮、好有成就感,這真的是很棒的畢業禮物!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