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鳥類美麗的羽色及南遷、北返的秘密
- 環境議題:野生動物
- 執行方法:演講/講授
- 教育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 學習議題:氣候變遷
- 議題實質內涵:U34 收集並分析在地能源的消耗與排碳及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威脅,思考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參與集體的行動
- 策劃/執行人:馮雙老師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07/08/27
- 參與人數:220
目標:
1.認識鳥類世界的生態之美。
2.了解鳥類一生的型態。
3.認識親近我們生活的野鳥。
4.引發關懷及愛護鳥類的情思。
5.認知環境對於鳥類的重要性。
進行方式:
1.講者從參觀國內外生態保護的環境教育場域引起動機。
2.再以己身參觀經驗佐以圖片說明各國鳥類的生活型態。
3.講者對鳥類的知識豐富,且口才甚佳,善於利用肢體語言,讓演講更生動。
4.講者設計了學習單與學習者互動,使演講形式多元。
5.呼應環境教育的主題,提醒學習者自然棲地對於鳥類生存的重要性,保護生態是地球永續的不變課題。
成果描述:
講者以生動的圖片介紹鳥類外觀以及習性,並介紹濕地生態與物種,使學習者更能了解生活中和我們親近的各種鳥類,以體會都市中的生態之美。引發學習者了解「環境保育,刻不容緩」的教育理念。
在現今生活中,有太多因素,影響鳥類棲息,甚至導致鳥類絕種,講者意圖從各種鳥類的介紹,見微知著地球生態圈的課題。
實施心得:
台灣的氣候宜人,非常適合各種鳥類棲息,甚至每年都有大批野鳥會過境台灣避冬,因此在台灣生活的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親近這些野生種的嬌客,今天透過講者深入、生動的介紹,讓我們對於生存於台灣甚至於世界的鳥類和保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講者希望藉由這次的研習活動,能從化育莘莘學子的教師著手,加強教師們對於鳥類保育的知識,進而引領孩子們對於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進而探索,並從親師們的互動中,一起加入豐富的鳥類世界,加強孩子們對於保護野生鳥類的觀念,享受浸淫在大自然的樂趣。
學習者心得:
(一)
對於生態環境人人有責,但說起我們身邊有哪些鳥類的名稱我卻依稀想不起來太多,總是認為我對於生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卻發現深入探討後許多東西都不如我想像的那麼容易了解,有關於鳥類的生態與棲息地,還有吃甚麼食物等等,都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在講者的PPT展示後看到許多國內外不同物種與他們如何生存的鳥類生態鏈,發現我最喜歡的鳥類生態是東京野鳥公園,在圖片中看見許多美麗的鳥類,還介紹到羽毛的顏色與功用,特別的吸引我,尤其是雪白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的樣子很迷人,聽完演講後對於生態與鳥類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在生活中原來處處常見的都是我們應該要熟知的鳥類名字,畢竟他們也跟我們一樣同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應該對於同住的物種多一分的關注與照顧,並且保育環境讓他們擁有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也不會漸漸地讓更多的鳥類變成保育類,環境保護真的人人有責,而責任更多是賦予自己的照顧環境的使命感,每個人擁有一顆保育的心,世界會更美好更純淨。
(二)
誰說賞鳥一定得要翻山越嶺,甚至花大錢出國才可以做到?身在都市的我們,一樣可以親近大自然,輕鬆自在的賞鳥!
身在都市叢林的我們,可曾用心觀察我們身邊的鳥類?今天的講者馮雙老師就帶著我們從關渡濕地出發,認識我們身邊的嬌客。
原來我們住家附近的溼地、生態公園和池塘裡,住著上百種以上的鳥類。身穿彩衣卻留著一頭黑髮的琵嘴鴨;主食是蚯蚓,覓食時優雅緩慢、小心翼翼,常在空曠草地上活動的是黑冠麻鷺;體形最小的河鴨屬於鳥類,體長不及40厘米,是池塘裡最小巧也最常見的鳥類。這些鳥類每天在我們身邊出沒,身為老師的我們要如何教導孩子們愛護動物和生態保育的觀念呢?地球的環境被人類破壞,鳥類的棲息地也逐漸減少,因此環境保育是最刻不容緩的一件事,從今爾後,保護野生鳥類,從我們教師做起吧!
(三)
面對鳥類保育,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保護棲息地,不隨便獵殺,教導學生認識野生動物,進而進行生態復育,是我們可以立刻就做的,台灣是鳥類物種最豐富的地方,只要從小扎根,從教育著手,我相信:台灣的生態能夠繼續欣欣向榮的。
(四)
身為一名生物老師,常有學生問我:「老師,這是什麼動物?台灣有嗎?」、「老師,這是什麼鳥類的叫聲?為什麼我都沒聽過?」其實羅丹說過:「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的學生雖身處都市叢林中,但他們所接觸的動物卻也不少,麻雀、斑鳩、小水鴨……等野生鳥類,隨處可見,只要我們用心觀察,一定感覺到牠們的存在,我想身為一名生物教師最驕傲的是:可以教導學生認識我們生存的環境,進而親近它們、愛護它們,萬物靜觀皆自得,美麗的環境得靠所有地球人共同努力。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