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守護行動
- 環境議題:海岸海洋海島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U29 理解人為破壞對其他物種與棲地所帶來的生態不正義,並支持棲地的保護政策
- 策劃/執行人:陳正昌老師&海洋教育PLC教師群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20190214 - 20190620
- 參與人數:50
目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指出,面對人類未來生存問題,海洋是重要關鍵之一。在此課程能跨領域學習,培養多元視野,並實際規劃行動方案來對社會關懷。
透過規劃行動方案能學到資料分析判斷能力、計畫實踐表達能力及國際跨域學習能力。
進行方式:
1.四個部分課程分別為A.環境困境 B.資源與永續 C.文化認同與保留 D.海洋與我,每個部分的教學時數共3週,課程A—D分別由4位老師負責,四大課程彼此並無先後順序,主要希望帶領學生多方面關注有關海洋的議題。
2.授課三週結束後,教師再前往下一個班群上課即可;雖然學生學習各課程的順序不同,但因為沒有先後次序的關聯性,還是可以藉由課程習得海洋素養。
3.課程最後4~5週進行第五部分學期任務~「海洋守護行動企劃書」的製作與發表。每位老師將獨立指導兩個班級,從議題發想、議題規劃到實際撰寫企劃書,最後進行口頭發表。
成果描述:
(一)學生幹部「海洋大使」
海洋大使設立的初衷,是考量當時海洋教育課程以跑班選修或多元選修形式存在,此一管道的滲透度會受限於修課學生人數,為了使海洋教育宣傳對象擴大至新店高中所有學生,所以在校內幹部選拔新增「海洋大使」的職務。
(二)一年一度海洋週展覽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為擴大全校師生對於海洋教育的參與,期待喚起全校師生之海洋意識以及落實海洋守護行動,每年皆會在世界海洋日前後辦理海洋週活動,透過靜態展覽、動態講座或闖關活動,提供全校師生海洋知識的學習機會、海洋活動的參與感、增強海洋意識與知海、愛海、親海的情懷。
(三)海洋文學繪本創作課程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曾說:「海洋文學是海洋教育中感性而美麗的一道橋樑。」為了使新店高中海洋與我課程更加豐富,在科學的海洋、社會的海洋以及休閒的海洋之外,國文科洪正玲老師增加了文學的海洋,設計了海洋文學繪本的創作課程。
(四)海科館針織珊瑚校內展出
2018年是國際珊瑚年,配合學校國際教育系列活動,特別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接洽,於2018年年底將其館內的針織珊瑚展覽移師至新店高中圖書館,並且辦理學生講座及教師研習,透過針織活動來認識珊瑚這個奇妙的生物,並且了解珊瑚目前遇到的危機。
(五)黑潮20島航計畫展覽
2018年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20週年,繼2003年首航之後的15年,迎來了第二次的遶島,名為「島航」計畫。島航計畫繞行了台灣與離島(澎湖、蘭嶼與小琉球)沿海,進行廢棄物與塑膠微粒、水下聲音與噪音以及海水溶氧量的調查。
(六)國際海洋科學教育計畫-EP海洋行者
新店高中於民國104年11月,與國立海洋大學簽訂策略聯盟;2018年在海洋大學海洋教育中心張正杰教授與嚴佳代教授的引薦下,新店高中著手進行國際海洋科學教育計畫-EP海洋行者,發起校內甄選成員活動,並進行一連串課程針對施放無動力小船做規劃。
實施心得:
綜觀學生最後表現,經過本階段課程第1~3週的訓練,在「規劃完整性」的評比相對其他項為最高,顯示學生的企劃書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完整性,但是具體實施方式較常會出現缺乏創意或可行性不高的情況;例如,有一組學生希望透過問卷瞭解大家對於海洋能源的認知程度,但是1瓶10元的飲料作為回答問卷的回饋,在人來人往的西門町,會有吸引年輕人回答的動力嗎?回饋方式也與海洋守護的概念相互違背(製造鋁箔包、吸管等垃圾);另一組學生提出在超市針對家庭主婦設計體驗使用蜂蠟布的活動,但是無法清楚說明體驗細節,缺乏說服力。
四個評比項目中,表現最差的是表達力,多數組別均有準備手板輔助說明,部分組別因塞入過多文字而導致字太小,但也有組別以精緻的手繪風海洋生物使人眼睛一亮;從學生的表現可以推論出事前的準備不足,所以學生多數均看著手機內google文件的內容進行說明,有將近一半的同學照稿直述,不能用自己的話流暢的說出企劃案內容。
團隊進行意見交換後的分析結果,學生實際表現與預期表現的落差可能來自試行課程本身為多元選修課程,部分學生會當成營養學分或認定為非考試科目,加上合作夥伴可能非同班同學,所以無法在課堂外投注更多的心力討論與準備。
學習者心得:
1.輪船漏油事件,由一旦入海就很難清理,要耗費大量物力、財力,且該區短時間內不可捕撈漁獲,墨西哥灣到現在還不能捕魚。
2.認識紅色、綠色海鮮,並了解到原來紅色海鮮必須減少食用,減少環境汙染。
3.做蜂蠟布體驗,從中了解到蜂蠟布的用途,自己動手做,還看了關於檢肅的影片,學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就能做環保,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補充:
課程實施前後的能力成長
(一)學生能力的成長
在課程之初,本校學生對於海洋較為陌生,印象也較為負面(可怕的、有危險的、骯髒的…),對海洋議題的認識也較為粗淺,且容易人云亦云,隨口喊著保護海洋的口號。期末問卷中,學生回想整個學期的課程,可以清楚地說出海洋議題的內涵。「油一旦入海了就很難清理,要耗費大量物力財力且該區短時間內不可捕撈漁獲…」「我認識到哪些是紅色海鮮?哪些是綠色海鮮?」「原來海洋…還有這麼多新奇且環保的發電方法可以多利用!」「我了解到蜂蠟布的用途,它可以重複使用,代替保鮮膜…也看了關於減塑的影片,學到其實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就能做環保!」「我學到如何說服他人支持你的企劃…」
要回答「海洋遇到了什麼問題?」,一開學大約只能說出垃圾污染及生態破壞這兩項;但在期末問卷中,學生已能平均說出5項左右的內容(例如:因全球暖化而酸化、海洋物種瀕臨滅絕、船隻漏油汙染、過度捕撈、核廢熱水排放、人類對海洋的不了解…等)。
(二)社群及教師的成長
海洋教育社群發展從原先只有自然科學領域,發展成跨領域社群,各科教師的加入讓課程設計有更多可能性。教師們也在跨科討論中有很大的收穫。一群人同心協力,不一定走得很快,卻一定可以走得很穩、很遠、很快樂!
資源整合與後續推廣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即使新店高中不是臨海學校,但擁有豐富的海洋教育資源。我們連結各種校內、校外的人力與設備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我們打開了教室,歡迎公開觀課,期待更多科目、各科教師都能一起來海洋守護行動的課堂上看看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一起感受海洋教育的重要性。社群成員也熱心擔任海洋種子教師,在全國研習時分享設計課程的實務經驗、推廣海洋教育並協助其他學校發展海洋教育PLC。
未來展望
「海洋守護行動」校訂必修課程即將於108學年度正式啟航。教師們對於未來實施課程都是充滿期待,我們知道,每一屆學生特質有所不同,未來每一年將會有系統、有計畫地收集學生學習前後的學習表現及評量紀錄,進一步分析前、後測結果,並落實課程評鑑,以作為修正課程的依據。同時,繼續運作海洋教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持續討論、修改,進一步讓課程更加精緻化,逐漸發展出適合不同學習類型、不同學習成就的課程,注重差異化及適性學習。面對新課綱,我們準備好了!未來非常樂意分享與推廣新店高中的「海洋守護行動」課程,讓全國更多學校、更多學生能接觸海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