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小米
- 環境議題:原生植物保育與推薦
- 執行方法:觀摩學習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徐嘉珍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1.03.17
- 參與人數:60
目標:
1.從搗麻糬體驗認識泰雅慶典中最重要的食物。
2.透過觀察辨識小米的外觀及用途。
3.察覺小米對泰雅族人的重要性。
4.實際體驗種植小米,體會農耕者的辛苦。
5.透過筆記繪圖紀錄與分享。
進行方式:
1.心心相粘-搗麻糬體驗活動,認識搗麻糬的器具-木臼、木杵,認識搗麻糬的方法-上下樁打。
2.聆聽部落耆老的解說,觀察耆老帶來的小米顏色、外觀有什麼不同,實際認識製酒小米、醃肉小米、稷米。
3.聆聽耆老說故事,了解小米對以前的泰雅族人是生活中不可或缺食物。
4.實地種植小米,選地種植、翻土、除石、除草,最後撒種、覆土,等候小米生長。
5.將體驗過程以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與家人分享本次教學活動的感想,一同感受大自然新生命的美好。
成果描述:
1.因為部落裡沒有製作麻糬用的小米,體驗活動改用糯米來代替。先將剛煮好熱呼呼的糯米放入臼裡面,搗麻糬兩人合作用杵,要直上直下,可以搭配Lokah Tayal的口訣來進行,費力的搗麻糬工作也變得有趣多了。搗好的麻糬黏在杵上剝下來沾上些許花生粉,學生享用自己親手做的搗麻糬,別有一番風味。
2.部落耆老解說製酒小米的小米是黃色的,醃肉小米是白色的,稷米的顏色是褐色的。稷米和醃肉的、製酒的小米長出來不一樣,稷米比較像稻穗。這些都可以食用,只是以前泰雅族人比較喜歡把稷米做成小米粥、米飯食用。
3.泰雅族人彼此換工,將小米的種子撒在土地上,耐心等候土地新生命的發展,體會人與土地的感情、對大自然的尊重。。
4.先選擇教育農園一部分的土地用來種植小米,學生再開始翻土、除石、除草,最後將小米的種子撒在農田裡,運用雙手或耙子將土輕輕覆蓋在種子上。
5.將種植小米的歷程以文字或圖畫筆記下來,之前教育農園種植過許多農作物,就是沒有種過小米。這是我們第一次種植小米,孩子們都十分樂意回去與家人分享這次活動的心得感想。
實施心得:
小米是泰雅族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過去族人種小米、吃小米,但現今部落裡已經很少看到了。學校特別邀請隔壁部落的耆老教學生如何分辨小米,原來製酒的、醃肉的、搗麻糬的和製成小米粥、米飯的小米是不大一樣的呀!
學校的教育農園,一部分種植小米,一部分種植其他農作物,學生透過此活動不僅學到泰雅文化,還親自下田耕作。耆老說,以前天還沒有亮就要播種,男生負責農耕,女生負責在家織布,播種的工作都由男生來做。實際讓孩子們種植小米,才能真實的體會到農耕者辛勤耕種的勞苦。
小米就像強悍的泰雅族人,不需要太肥沃的土地,即使是乾旱的土地也能生存。透過種植小米,學習對大自然的尊重,這樣的一段過程,相信會在孩子們心裡面撒下種子,留下一段奇妙的生命記憶。
學習者心得:
1.一塊地是種醃肉的小米,一塊是種製酒的小米,一塊是種稷米,不用去澆水也可以長大。
2.種小米收成的時候,要放在太陽下曬,再用機器碾壓。
3.小米比較少的量可以用揉捏方式去殼,如果是已經過篩,去掉雜質、脫殼的小米就不能拿來種了。
4.什麼時候需要再去觀察小米的生長?大約一個月後,因為要間拔,不然會長不好。
5.長成約10公分高要間拔,間隔距離約手比六或20公分左右大小,太密會影響生長。
6.希望可以讓小米快快長大,想快一點看到結果。
7.除了一些常用的趕鳥方法,也有機器人結合太陽能板的方式。校長說,機器人的功能是測試土地的溫度和濕度,科學的力量,真是很神奇!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