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地的小珍珠-番茄趣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邱郁凱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7.11~108.3
- 參與人數:7
目標:
1.能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環境為何適合栽種番茄。
2.知道番茄的栽種過程,從栽種、整地及立架,體驗栽種番茄的辛勞。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從栽種學習紀錄,養成負責的態度。
4.將學科知識能廣泛運用到實際生活,也能更愛護自己家鄉產業,學以致用。
5.配合校本課程,讓竹埔的孩子更能體驗家鄉,親近家鄉。
進行方式:
1.利用學校於蘇迪勒颱風傾倒的榕樹舊址構築菜圃,學生先進行整地除草等工作,由於此地曾有褐根病發生,在栽種前也注意土壤的情況。2.將學生分組進行苗栽栽種,由於地方不大,考慮到以後的生長情況,由學生討論應如何排列種植,引導其思考判斷能力。3.分組分配澆水拔草等工作,並指導澆水的時間及方式,細心呵護番茄成長並進行觀察紀錄。4.在立架時,為了讓番茄攀附攀緣,讓學生再詳細檢查是否牢固,由學生綁繩固定。5.在開花結果時要注意其生長情況並記錄。
成果描述:
1.透過學生的學習經驗,自然課有學到植物的介紹再配合校本課程「竹埔的幸福番茄」,將課本的知識與實際操作獲得驗證,讓其學習成果更相得益彰。2.由於番茄種植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在種植期間也詢問了社區的番茄達人,如何才能讓番茄長得好,本校種植為裸地栽種沒搭網室,所以也有病蟲害的問題,也指導學生如何能不要使用農藥除蟲也能栽種得很好。3.植物生長需要空氣、陽光、水及土壤,讓學生觀察番茄於何時澆水和鋤草對植物生長最好,尤其在過了連假後,因缺水而造成番茄枯萎或大雨造成根部腐爛,這些解決方法也能學生思考如何解決。4.學生每天記錄番茄的生長情況,也有發現向陽即背陽的生長差異,南邊的番茄長得又大又壯,北邊的番茄則較差,能比較兩者的不同。5.經過學生辛苦的照顧,終於看到番茄開花結果,慢慢由青綠色轉為橙紅,這過程就是學習的最佳成果。
實施心得:
1.此課程為學生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透過實作而加以驗證,由於需要整地及堆砌圍籬則需要師長悶的協助,讓學生能了解要完成一件事需要眾人的合作才能成功,培養其感恩的態度。2.在種植的過程,因時間較久需要固定澆水拔草,並詳做觀察記錄,從中可以培養其耐性急負責的態度。3.學生能了解為何竹埔這裡適合番茄栽種,也知道環境氣候對於植物生長的影響,更能貼近在地的生活,因為本地土壤鹽分較高而且冬季較為乾旱少雨,也有了小番茄良好生長環境。4.可讓學生觀察自己栽種的番茄和市面上的番茄有何不同,因為自己栽種的無使用農藥,都使用自然的方法除蟲,對於環境的破愛更少,也對食物能更安心健康。
學習者心得:
1.耀○:我們每天拔草澆水雖然辛苦,但是看它每天都長高就很開心。2.翔○:我們沒有使用殺蟲劑,所以有時候會有夜蛾幼蟲在吃葉子,都要把他除掉,希望番茄能快快長大。3.巧○:每天我都去看番茄的生長情況,每天都有長高我就很高興,希望能趕快開花結果。4.姝○:我種的番茄快要爬上支架了,希望它能長快一些,能結多一點果實。5.宜○:番茄結果的時候很漂亮,一顆顆像紅珍珠一樣,我想應該很好吃才對。6.椀○:看見小番茄一天天長大我就很開心,雖然番茄上有蟲咬的痕跡但是也表示它是自然無毒健康的。7.雅○:經過了這麼久的時間,看著幼苗慢慢長大,慢慢爬上支架開花結果,都讓我覺得辛苦是值得的,也很有成就感。
補充:
1.姝○奶奶:學校能利用閒置空地栽種番茄很有創新的點子,讓孩子能觀察番茄的成長也能親自去照顧它,能讓孩子更有責任心也能關心社區。2.雅○爸爸:有時假日孩子都想回學校照顧番茄,孩子能更關心別人也更有責任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