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海愛海
- 環境議題:水污染
- 執行方法:表演或競賽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29 覺知人類發展〈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許鈴慧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0.02.26
- 參與人數:81
目標:
1.認識海洋裡的垃圾
2.瞭解海洋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3.認識海洋垃圾對生態的影響
4.瞭解對海洋環境友善的做法
進行方式:
1.由六年級學生藉由表演話劇的方式,表現出海洋環境受到人類塑膠垃圾的危害。
如:鯨魚大口吞,就把塑膠吞下肚。還有海鳥媽媽把塑膠袋當食物,餵了海鳥寶寶 滿肚子都是垃圾。從海龜的鼻子拔出來的塑膠吸管,圈住海龜肚子的塑膠環。
2.話劇中,讓孩子知道水中的生物是沒有能力分辨垃圾和食物。
3.最後,讓學生體會唯有人類實施垃圾減量和減少使用塑膠袋,才能友善的對待海洋。
4.針對上述的表演內容,舉辦有獎徵答,增強學生的認知。
成果描述:
1.藉由淺顯易懂的話劇演出,讓孩子認識垃圾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
2.根據統計資料,讓學生知道有大量垃圾被傾倒在大海裡。
3.海洋中的海龜,無法把鼻子裡的吸管拔出:也無法解開身上的塑膠環。
4.藉由數據資料,得知一個塑膠袋,平均使用25分鐘,而且需要500年才能分解。
5.唯有重複使用或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才能愛護我們的海洋。
實施心得:
1.先前孩子透過相關的報導,存留一個畫面---從海龜的鼻孔裡拔出了一隻吸管,而海龜的痛苦掙扎和血流不止的畫面,記憶猶新。
2.讓孩子知道隨手可得的塑膠品和塑膠袋,對環境的影響是極大的。
3.藉由量化數據,孩子較有感覺,日常的塑膠品,會長時間與生物共存。
學習者心得:
1.不可隨便丟棄垃圾,而污染美麗的地球。
2.海洋裡的動物很可憐,他們還小,分不清是垃圾還是食物,結果全部下了肚而上了天堂。
3.我會自己帶餐具和自備手提袋,或是多次使用塑膠製品,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4.少買飲料和礦泉水,就不會產出太多的塑膠品。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