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63
葉片數:3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3
3
3
3
3

校本課程:虎頭埤風景區遊學

發表日期:2023-05-16
發表人:陳小豪

認識社區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陳俊豪、陳柔靜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2.
  • 參與人數:10

目標:

1、透過實地踏查,認識在地的文化資產-新化神社及其構件。
2、參觀蟋蟀生態館,認識蟋蟀的生態,以及新化當地的民俗活動-鬥蟋蟀。
3、學生能透過蘇有志的銅像,對噍吧哖事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進行方式:

課程實施前:
1.教師介紹單車的原理與構造,與自然課本的內容相結合。
2.教師介紹神社的構件、臺灣目前保存神社的現況及神社成立的背景原因,與社會課本的內容做結合。

課程實施:
1.教師帶領學生參觀蟋蟀生態館,由館內導覽志工負責解說蟋蟀從產卵到成蟲的過程,並教導學生分辨雄雌,以及新化特有的鬥蟋蟀文化。
2.教師帶領學生參觀蘇有志銅像,了解其背景與噍吧哖事件,讓社會課本中的內容延伸。
3.教師帶領學生踏查新化社與新化神社(第一代與第二代神社),陸續介紹鳥居、御神橋、石燈籠基座、地下神宮、參道、本殿階梯、休憩所、新化社社號標與新化神社社號標基座等地。

課程實施後:
1.教師以學習手冊驗收學生學習狀況。

成果描述:

1.因為透過實地觀察與踏查,學生相當感興趣,僅有在講解蘇有志銅像時,部份學生較不專心。
2.教師在過程中設計一個小活動,首先帶學生看完一、二代神社後,再觀看被移走的一代神社社號標,再開放給學生去找二代神社社號標的遺跡,大半的學生都能再依分鐘內找到,顯示學生對神社整體的構造已有初步的概念,並能辨識日本時期建築的遺跡。

實施心得:

1.由於此課程為校本課程,為每屆六年級必定會上到的課,但今年實施起來比去年少了科學儀器的介紹,因虎頭埤水庫仍在使用中,若能介紹水位計、雨量計等科學儀器,想必會讓這個課程更為充實。
2.神社的部份由文資、宗教及歷史的角度切入,且這次在課程實施前製作的簡報相當完善,可供後幾屆實施課程的老師參考。

學習者心得:

1.六年甲班學生李○庭:(於室內課時)老師,你上神社的內容很有趣,聽一聽都不會想睡覺。
2.六年甲班學生吳○恆:(於室內課時)國民政府來台後把日本神社拆掉,改造後的建築物好醜。
3.六年甲班學生蘇○米:蟋蟀小時候長得好像螞蟻,長大了又好像蟑螂。
4.六年甲班學生尤○浚:地下神宮裡面的樓梯可以通往地面,好想走進去看看。

補充:

1.感謝虎頭埤風景區蟋蟀生態館導覽志工協助蟋蟀生態的導覽。
2.附件的神社介紹為教師本人製作,圖片上有標示來源,僅作為教學使用。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善用社區環境資源,將虎頭埤風景區遊學列為校本課程之一, 雖為每年的六年級必上課程,但與去年提報內容相較,老師因應教學場域的環境條件不同能適度調整授課內容與重點,足見老師的用心!相信在老師的指導下,貴校學生對於家鄉的生態環境與文史探究,定能有更深入的認識!老師辛苦了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3-05-18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