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訪螢火蟲-0413
- 環境議題:動物保護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桃園環境教育輔導團潘光道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跨校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4月13日
- 參與人數:25
目標:
1.探訪桃園大溪百吉南仔溝溪至百吉隧道螢火蟲棲息地。
2.有效傳達環境保育成效,讓學生與家長對環境教育有正向的瞭解。
3.透過實地探訪,推動實踐式環境教育,共同營造保育生態及永續發展的文化氛圍;落實永續環境教育。
進行方式:
攜帶物品:手電筒、防蚊液、水、毛巾、個人藥品、觀察盒 課程內容:昆蟲基本解說、黑翅螢觀賞、其他生物觀察。
1.由活動講師先進行流程解說
2.大家注意自身安全行進,邊走邊解說,並搭配觀察盒共同學習。
3.最後活動結束一定要讓參與活動的大家都知道,將生物回歸大自然,我們都是過客,只留下足跡。
成果描述:
1.由活動講師導覽與介紹各種生物與環境,並從活動中實踐保育與環境生態之間的關係,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做,也隨時都可以做。
2.學生與家長可以透過活動了解生態與環境的關係,現場的解說講師也很專業,提供學生與家長很多知識與保護尊重環境的觀念。
實施心得:
參與實地探訪活動,與學生一起學習,參與的學生不一樣,就可以獲得不同的成果收穫,加上每次遇到的生物不一樣,即使是螢火蟲,每次觀察到的數量與地點也有所不同,可以一起探討不同的原因為何。
更能貼近環境與生物的關係息息相關,學生更能體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學習者心得:
1.天氣會影響生物生態,環境汙染與開發程度也會影響生物數量與活躍程度。
2.觀察不同的生物也可以聆聽到不同的講解並能與學生一起透過觀察箱近距離觀察生物,印象深刻。
3.觀察生物要指導學生注意生物的習性,不宜對生物多加干擾,並記得放牠回去的環境要適合牠的生長。
補充:
路途中有遇到熱心民眾提醒我們不要亮燈(手電筒),並提醒我們不要捕捉螢火蟲來觀察,我們也會提醒小孩捕捉生物觀察時,要注意留給生物空間,我們只是過客來拜訪牠們,不是來干擾或傷害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