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年度食農教育--「當農夫遇上老師」
- 環境議題:綠色生活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0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張瑾玥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跨區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2.08.21
- 參與人數:36
目標:
一、從產地到餐桌,透過「做中學」的體驗學習,提升學習動機,
一、「食為先、農為本」,吃在地,食當季,推廣在地農產與環境特色。
二、結合「食農教育 ABC 模式」三面六向,透過五感體驗,進行創新食農體驗課程。
三、瞭解農業的生產、食物的來源、食物與土地的關聯性,讓飲食選擇成為美好生活的實踐力。
進行方式:
一、食農教育教學-當季食材料理體驗活動
(以種植、採收、手作 DIY、營養料理,四類型教學活動為例)
二、認識栽培介質及蚓糞堆肥
三、穴盤育苗-小白菜種植
四、有機防治資材之配製及使用-葵無露DIY
成果描述:
一、以當地米穀粉製作鬆餅,在地水果-芒果、火龍果、番茄,龍眼蜜,製作創意鬆餅,縮短食物里程,有效降低碳足跡,又能吃到美食,一舉數得。
二、學會用穴盤育苗栽種小白菜,並能分辨含有珍珠石的培養土的功用。將不同領域專長的農夫與教師組織結合,試圖為教學融入不同的創意,為日後將之施行於學生學習上。
三、學會分辨蚯蚓雌雄同體、餵食及製作蚓糞堆肥。
四、學會調配「葵無露」、雅磷酸的配製,優化土壤及防治病蟲害。
實施心得:
老師擁有教育的本質學能、農夫抱有農業的專業熱情,但彼此在各自領域中發揮所長,當農夫和老師鄉育慧遇到什麼火花呢?透過本場跨域「當農夫遇上老師」的課程,期盼農夫老師能夠入校協助教師推動食農教育,與教師相輔相成,共同備課共學,也藉此提升農夫的自我價值認同感,讓下一代的孩子們看到農業的更多可能性!
用米穀粉製作的米鬆餅DIY過程,學習如何將鬆餅的製作配方更貼近食農的意涵,兼顧食物里程及身體的健康,用西螺特產米穀粉,取代進口麵粉、用國產豆奶取代牛奶、用沙拉油取代奶油,再融入在地、當季食材紅龍果、芒果、番茄等,發揮巧思與創意,創作出不同口味及造型的米鬆餅,各自領域推動食農教育可以應用的能力。
有鑑於老師在校推動食農教育過程中,最頭痛的問題不外乎「為什麼作物會長不好?」、「是不是土壤出問題了?」、「怎麼選擇適當的土壤種植適合的植物?」、「遇到病蟲害怎麼辦?」、「這是什麼蟲?什麼病?」、「該怎麼用比較安全的方式防治植物病蟲害?」這些在土壤及病蟲害遇到頭痛的問題,由新化農改場專業的研究人員透過教材介紹外,更透過實務的操作,讓同組的農夫和老師「親手作」穴盤的育苗、循環農業好幫手-蚯蚓的飼養、有機防治資材如葵無露、亞磷酸的配製等,幫老師們解惑,同時讓農夫學習如何將農作專業用於教學上,共學共好。
學習者心得:
A學員:當農夫與老師在「做中共學」的過程中彼此交流,互補有無,打破隔行如隔山的界線,希望未來能成為彼此推動食農教育的神隊友、好伙伴!
B學員:這次的體驗活動很有特色,顛覆我對在地食材的烹調的認知,大家都能發揮專長與創意,合作共好,未來希望能再參加這樣的活動。
C學員:具備不同專長特點的師長,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願意不斷去嘗試、體驗,激發潛能,即使是非教學專長的農夫、非農事的教師,也能找到學習的動力,建立自我價值。
D學員:學習製作葵無露很有趣,有機的除蟲配方,友善的環境照顧模式,讓我對友善農業印象很深刻。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