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2
葉片數:3
澆水器:1

評分項目

4
3
3
4
3

大洲教育農園 ing

發表日期:2020-10-20
發表人:吳炳琳

綠色生活
  • 環境議題:綠色生活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39 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鼓勵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 策劃/執行人:吳炳琳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09年9月至110年1月
  • 參與人數:142

目標:

1.為使孩子們瞭解友善耕作及在地食材之間的現況與關聯性,將「農事教育」及「飲食教育」融入教學活動,鼓勵校園自主設置教育農園,發展在地食材認同、認識飲食安全及飲食文化傳承、探討環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等相關議題。
2.藉由耕作體驗,讓孩子體會農夫種植的辛苦,啟發孩子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進而喜愛並認識在地糧食,以瞭解在地食材的文化價值,並達教育紮根之功效。
3.透過教育農園的推動,整合原已設置的雨撲滿、落葉堆肥區,構建有機的友善耕作環境。

進行方式:

1.行政溝通:
(1)與總務處協調教育農園用地事宜及相關資源運用。
(2)調查各班級參與意願與需求。
(3)申請縣政府專案計畫經費補助並經核定。
2.計畫推動:
(1)整地:於九月下旬,白露節氣之後,天氣漸涼,由各班級自行將土壤翻鬆作畦。
(2)專家指導:邀請家長會長到校指導菜苗的種植方法,為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將學生依低中高年段分組,各年段自行協調適當時間進行操作。
(3)照護解說:堅持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
(4)使用雨撲滿收集的雨水澆灌蔬菜。
(5)使用落葉堆肥區產生的腐植質,混入泥土中,增加地力。

成果描述:

1.引進在地農事專家,建構學校本位環境教育課程。
2.實施有機耕作實務,提升學生環境生態教育意識。
3.實踐從做中學,增進學生日常生活勞動體驗。
4.連結食農教育,深化學生關懷、尊重、珍惜的情感。

實施心得:

1.此計畫的推展,絕非一人之力能完成,需整合校內人力物力資源,更需引進校外農事專業人士協助。
2.不再租借校外農地(避免交通安全疑慮),而是規劃校園角落空地為教育農園,並且"竟然"整合了原有的落葉堆肥區、雨撲滿等設備,活化校園空間。
3.有關整地的部分,不使用大型農機作畦,而是規劃讓小朋友自己用小鋤頭鬆土,或組成"農園家長隊"協助善後,讓小朋友能真正參與。
4.有關影響教育農園的推動,莫甚於"天氣",原本規劃於某時間鬆土,卻下起連日豪大雨,以致工作延宕。這是最難控制的。

學習者心得:

1.原來鋤草、鬆土是那麼累人,而要把泥土作成菜畦更是不簡單。
2.老師說我們要玩尋寶的遊戲,寶物就在泥地哩,於是我們掄起小鋤頭,挖挖挖......
3.才種第二天,我的蘿蔓就不見了,不知道被誰偷拔了。(老師說比較有可能是蝸牛、夜盜蟲、小鳥......)
4.我挖到一隻蜈蚣、五條大蚯蚓,是全班最厲害的。

補充:

將教育農園計畫執行歷程記錄在學校活動花絮部落格中。網址如下:https://2blog.ilc.edu.tw/2373/category/c-8568/c-58652/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感謝您的提報,食農教育中農場體驗是重要的一環,但是教室內的認知教學也不可少喔,最好在活動後附加一份學習單,解次檢視教學與學習是否產生連結或不足,供參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0-10-27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