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82
葉片數:4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4
3
4
4
4

搶救生態池大行動

發表日期:2024-04-25
發表人:邱于閔

都市的生物棲地
  • 環境議題:都市的生物棲地
  • 執行方法:專題研究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0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邱O閔、吳O男、陳O瑋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23.9.21-2024.1.19
  • 參與人數:25

目標:

1、學生透過實際觀察發現學校生態池遭受破壞之情形。
2、學生能提出生態池遭遇之問題。
3、學生能思考如何解決生態池之問題,並付諸行動。

進行方式:

【學生探索】
1、利用下課時間學生個別帶著平板記錄學校生態池。
2、各組利用平板無邊記app記錄生態池的問題。
【教師引導】
1、老師播放十年前生態池狀態良好的照片,有動植物,甚至自然課也會在生態池上課,下課時也會有學生在生態池玩。
2、資深教師說明以前生態池的生態,並且說明生態池原本有哪些原生種。
3、學生再次利用下課以平板分辨與盤點現有生態池有哪些動植物,並且分類是否為外來種。
【實踐行動】
1、由學生分組討論,嘗試以「世界咖啡館」方式討論生態池的解決方案。
2、學生聚焦歸納生態池解決方案是:
(1)用Canva設計清理生態池大行動海報,利用下課與午休時間,分別到各班分享邀請大家加入我們的行列。
(2)號召全校學生共同維護與整理生態池移除外來種。
(3)後續設計動植物介紹牌維護生態池。
3、四、五、六年級分別自己安排時間先清理,後續在學期末放寒假之前,終於安排全校一起清理,生態池整理。

成果描述:

1、學生成功號召全校孩子一起整理生態池,並且恢復原始生態池美麗的面貌。
2、後續生態池維護行動仍持續。
【社子國小生態池復育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yPnZT2yGh0&t=76s

實施心得:

1、設計課程活動引導孩子發現周遭環境問題雖然會需要許多時間,但這個過程中可以看見許多孩子不一樣的學習能力,並能感受到孩子從環境覺知到環境行動的實踐力。
2、後續孩子的課程回饋中都是正向的,雖然過程很累,但卻很有意義。

學習者心得:

明o:「我終於可以自己完成海報,而且一個人去別班分享我的理念,我覺得我變得比較厲害。」
宜o:「我覺得生態池很噁心,一開始我都不敢靠近清理,可是看著哥哥姐姐都下去幫忙,姐姐帶著我一起用,好像不可怕,我覺得我更勇敢!」
嘉o:「身為自治市長,剛好可以規劃全校活動,讓大家一起來保護我們珍貴的生態池」
雅o:「清理生態池真的很累,但很有成就感,我很開心生態池變回原來的樣貌」。

補充:

以下附件為孩子實踐過程的照片記錄。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帶領學生探索觀察學校荒廢的生態池,利用平板繪圖記錄生態池的問題,從親身體驗五官觀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認識生態池中的動植物,分辨外來種,並透過討論省思生態池的解決方案,共同進行清理生態池的實踐行動;本教學活動透過觀察、探索、互動、反思、行動等歷程,運用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相信能讓學生將生態池營造成為涵養濕地動植物的棲地,了解優質生態池建置對保育多樣化生態環境的重要。優質的教學活動與影片(音軌有問題),可看出學生深刻的學習的歷程與成果。感謝老師的用心。
    但提報中的教學設計並未聚焦在「為因應氣候變遷採取調適行動」,不符合「SDG13氣候行動」主題教學活動內涵,請改以一般提報重新補件,會更具分享價值。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05-19
  • 邱于閔
    感謝委員給予寶貴建議
    此部份已修正為一般送件,另孩子的實踐歷程記錄影片,背景音樂是套用日本節目-全民住宅改造王的節目片段,主要也是讓孩子覺得好玩,他們所做的實踐歷程也可以向節目一樣被記錄,另一部分日語發音跟字幕實際是對不起來,但是因為是聽不懂的語言,所以也可促進一般有興趣觀看的人,可以比較專心看字幕,了解孩子們做了哪些努力。
    發表人:邱于閔
    發表時間:2024-05-21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帶領學生探索觀察學校荒廢的生態池,利用平板繪圖記錄生態池的問題,從親身體驗五官觀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認識生態池中的動植物,分辨外來種,並透過討論省思生態池的解決方案,共同進行清理生態池的實踐行動;本教學活動透過觀察、探索、互動、反思、行動等歷程,運用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相信能讓學生將生態池營造成為涵養濕地動植物的棲地,了解優質生態池建置對保育多樣化生態環境的重要。優質的教學活動與影片,可看出學生深刻的學習歷程與成果。感謝老師的用心。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05-21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