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危害無窮
- 環境議題:水污染
- 執行方法:運用或製作資料及媒體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7 覺知人類的發展需要地球環境和生態資源的支持
- 策劃/執行人:陳玫琳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4/29~113/5/10
- 參與人數:7
目標:
1.學生能了解現在的人類活動帶給環境多大的傷害
2.透過剪報與影音資料補充,讓學生了解世界上有哪些人正在為海洋環境努力
3.班級共讀主題書籍,深化學生對於海洋保育的觀念
4.學生閱讀報章雜誌了解社會大眾對於海洋保育的作為
5.學生製作自己喜愛的環保提袋,以實際行動達成減塑目標
進行方式:
1.配合康軒版五下國語第三單元進行海洋議題的鋪陳
2.講述課文,使學生了解海洋污染的現況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危害
3.向學生提問,身為小學生的自己可以如何保護海洋
4.全班閱讀人間福報,製作與海洋環境保護有關的剪報
5.好書共讀: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介紹九位海洋保育的科學家位海洋努力的小故事。
6.實際行動:製作個人的環保提袋,減少未來塑膠袋的使用
成果描述:
學生透過國語課本文章敘述,了解海洋汙染是正在發生,且其危害嚴重程度僅次於全球暖化。透過文章提問討論,學生發表自己可以為海洋盡的心力。
在閱讀人間福報的過程中,學生也發現,國內外都有許多人注意到這項嚴重的環境議題,學生剪下後進行書寫與分析,更深入了解減塑限塑的實際行動。
接著全班共讀: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用專家的角度看待現今的海洋保育問題,學生們紛紛連結到課本所說的食物鏈破壞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與發想。
最後,帶著孩子完成環保提袋的創意製作,鼓勵學生們未來多使用自己的環保提袋,減少索取塑膠袋的機會!
實施心得:
當初拿到課本看到有單元是在講述海洋議題時,腦中就開始浮現許多想法,覺得不能就此錯過,應該可以再加入許多內容,深化學生的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兼顧國語文教學內容與海洋議題的比重,一直是我斟酌再三的重點。但在帶學生共讀、剪報與製作提袋的過程中,我看到的是更深化的學生學習,就連國語文領域低成就的學生也能有發光的契機,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補充與倡議,能夠真正影響學生對海洋的保護觀念。
學習者心得:
1.海洋汙染一直都存在,課本說的黃色小鴨事件,告訴我們那堆垃圾哪裡來,老師也說了他去馬祖玩的時候,都看到寫著簡體字的垃圾漂在海灘,可見陸地上的垃圾如果不好好分類處理,都會變成海裡的垃圾,真的很不應該。
2.塑膠垃圾會變成塑膠微粒再被我們吃下去,如果我進續使用大量塑膠產品,最後受害的都會是我們,我在報紙上看到有科學家利用廢棄寶特瓶做成塑膠掃把再利用,超級厲害,我希望以後我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塑膠製品的時候,也能重複多次利用,或是賦予它新生命。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