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電」是怎麼來的.....
- 環境議題:再生能源技術
- 執行方法:運用或製作資料及媒體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40 覺知能資源過度利用〈超出環境承載〉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 策劃/執行人:蔡勝雄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9/7/1-109/7/7
- 參與人數:28
目標:
1.能認識各種發電方式。
2.能思考各種發電方式的優缺點。
3.能知道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
4.能了解節約用電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5.能思考如何幫助降低碳排放的策略。
進行方式:
1.透過網路查資料,認識各種發電方式及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
2.配合動畫及影片思考各種發電方式的優缺點。
3.分組討論,思考未來台灣適合運用哪些技術來降低碳排放。
成果描述:
1.透過課程,學生了解到台灣目前有90%以上的發電方式採用不可再生能源,而且都是仰賴進口。
2.學生透過分組討論,推測未來的電費一定會越來越昂貴,所以要節約能源、珍惜使用。
實施心得:
課程進行中述說老師小時候用電之習慣,譬如:晚上家家戶戶客廳只點一盞日光燈、晚上睡覺全家共用一支電風扇、放學回家要燒木材準備洗澡熱水,對照小朋友現在晚上家家戶戶客廳多盞藝術燈、睡覺一房一冷氣、洗澡有電熱水器可使用,學生更能感受到人類用電的需求有增無減,地球能源消耗的速度為什麼會這麼快,進而養成節約能源的觀念。
學習者心得:
1.了解到台灣目前有90%以上的發電方式採用不可再生能源,而且都是仰賴進口,如果外國不賣給我們,我們就會沒有電可以使用。
2.學生體會到未來的電費一定會越來越昂貴,所以要節約能源、珍惜使用。
3.台灣四面環海,有充沛的海洋資源、風力資源可以使用,不但不用仰賴進口,而且幾乎沒有任何汙染,應該很適合用來取代現在的發電方式。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