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572
葉片數:10
澆水器:1
推薦提報主題活動提報

評分項目

5
5
5
5
4

愛樹活動三部曲

發表日期:2022-06-08
發表人:惠萍

節能減碳
  • 環境議題:節能減碳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許惠萍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10312~1110526
  • 參與人數:1

目標:

1.能瞭解植樹節和世界地球日的意義。
2.能認識不同的樹種和植物,包含萬壽菊、桂花樹、多肉植物等。
3.能激發學生愛護樹木及愛地球的情感。
4.能說出愛護樹木及愛地球的具體行動。
5.能實踐愛護樹木及愛地球的具體行動。
6.能在活動中經由楷模學習品德,並能自我實踐品德。

進行方式:

一、首部曲:認識植樹節和世界地球日
1.結合國語「引人注目的google標誌」一課中提到的世界地球日,並讓學生利用上網搜尋世界地球日的資料,寫在聯絡簿上,並於課堂上做討論。
2.結合國語日報中有關植樹節的報導,讓學生對植樹節有更多的認識,以及其他學校植樹節會進行哪些活動。

二、二部曲:透過學校活動親樹、知樹、愛樹
3.透過兒童節環境教育活動到千郁農場進行的「香草園藝家」活動,認識萬壽菊和進行盆栽DIY體驗,學生之後要自己照顧萬壽菊盆栽,並經由學習單結合品德的主題(誠信、正義、感恩、反省、自主、助人),讓學生學習他人品德的行為,並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實踐品德。
4.透過孝親節活動的「愛的播種」活動,將桂花樹種在自己彩繪的盆栽中,除了學習照顧盆栽之外,還要進行觀察記錄,並在母親節時送給家人,表達自己的感謝。

三、三部曲:透過跨校遠距讀報活動,思考和實踐愛地球行動
5.透過遠距讀報課程,從報導和文章中知道地球暖化對人類和地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進而反思自己能採取什麼行動來幫地球減碳,並在生活中實踐,以及紀錄在學習單上。

成果描述:

1.學生透過上網搜尋資料和國語日報的報導,對於植樹節和世界地球日有了更多的認識。
2.學生透過盆栽DIY體驗活動,不僅認識了萬壽菊和桂花樹等植物,且也激發學生願意愛護植物,並主動照顧植物的情感,事後也有落實觀察和照顧植物的任務。
3.學生透過學校活動,不僅體會到愛樹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且也從他人身上學習到品德,以及自我反思和實踐品德的行為。
4.學生透過遠距讀報課程,能聽到不同學校的學生對於愛地球減碳行動的分享,進而反思自己在生活中能採取的減碳行動,並在生活中實踐。

實施心得:

1.學生對於盆栽DIY體驗活動都很感興趣,所以在設計愛樹活動時,可以多設計這類能跟樹或植物接觸和親近的體驗活動。
2.結合運用網路和國語日報的資源,學生不僅能學習自己利用資訊設備解決問題,且也能以主題的方式來進行多元閱讀。
3.以學校活動為主軸,進行議題融入,結合愛樹(環境教育)和品德教育,使學校活動能與課程做連結。
4.學生從遠距讀報課程中聽到很多別人分享的減碳行動,也有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能實踐的減碳行動,且實踐地點不限在學校,也包含在家裡或其他地方,期望學生的減碳行動能持續落實下去。

學習者心得:

1.網路和國語日報有很多資源可以使用,以後我有問題時,也可以透過網路或國語日報等資源來解決我自己的問題。
2.我覺得盆栽DIY體驗活動很有趣,以前有過種菜的經驗(例如綠豆、小白菜和番茄等),但種樹的體驗是第一次,而且是全校一起種,感覺更有意義。
3.我發現要照顧一棵樹並沒有想像中簡單,除了要每天澆水和曬太陽之外,還要觀察有沒有蟲,或是需不需要施肥等,
4.從遠距讀報課程中大家的分享,發現能夠減碳的行動很多,包含使用環保餐具、隨手關燈、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而且都是在生活中很容易就能實踐的行動。

補充:

1.班級學生數較少,只有一位學生,所以未來如果能採取跨年級或全校性的方式來實施,不僅能增加學生間的討論和合作,且也能透過討論和分享,聽到更多不同的愛樹或減碳行動的分享。
2.未來設計愛樹活動時,希望能以愛樹為主題,設計跨領域和議題融入的課程,使課程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社會生活做結合,且包含的面向能更廣泛。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從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與永續校園環境及資源管理的概念出發,充分將學生生活體驗及課程相結合,透過學習者實際體驗,不僅學習者已學習到如何面對環境問題,也懂得採取環境行動,有效落實及推動環境教育,同時,教學課程相當完整,且進行方式之內容敘述清楚、學生參與度高,值得肯定,相關補充教材資料相當完整,學生心得回饋收穫滿滿,可顯見老師的用心與努力,值得肯定,相當值得推薦供其他環教夥伴參考!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2-06-09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