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212
葉片數:8
澆水器:0
主題活動提報

評分項目

3
3
3
3
3

擁抱海洋三部曲

發表日期:2018-09-27
發表人:林昆岳

海岸海洋海島
  • 環境議題:海岸海洋海島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張燕婷、林昆岳、解明整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其他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2017年9月中至10月中
  • 參與人數:60

目標:

1.	透過淨灘行動,讓孩子們珍惜海洋資源,保護美麗的景觀。
2.	透過實地參訪,認識北海岸、東北角的地貌的形成,及特殊的地質景觀。
3.	瞭解海岸動、植物適應環境的機制,認識潮間帶生物。
4.	透過實地參訪,認識體驗台灣的極北點和極東點。
5.	引導學生欣賞大自然的雕塑及海岸景觀之美。
6.	透過實地探訪,將所知所感融入故事創作中,增進寫作能力及寫作的樂趣。

進行方式:

本課程配合學校校本課程—「新北關懷情」、五上南一版語文領域第二單元—「擁抱海洋」、五上南一版社會一單元「台灣地理位置」、第二單元—「台灣本島的海岸」,讓孩子走出學校,親自到海邊,認識海岸的景觀生態環境,觀察海岸的地質景觀,欣賞台灣海岸之美。

首部曲~探訪北海岸(石門洞、白沙灣沙岸、極北點富貴角、探索館)
活動一:認識北海岸地形及生態景觀
活動二:海客任務(海湧工作室講師蒞校座談)
活動三:實地戶外探查(海蝕平台、海蝕洞、淨灘)
活動四:反思(運用「五卡」反省自身態度及發現同學美好特質)

二部曲~探訪東北角(福隆沙岸、極東點三貂角、馬崗海蝕平臺)
活動一:認識東北角海岸地形及生態景觀
活動二:實地戶外踏查(淨灘、參觀燈塔)
活動三:反思(運用「五卡」反省自身態度及發現同學美好特質)

三部曲~探訪東北角(龍洞沿岸、鼻頭角、南雅奇岩)
活動一:認識東北角海岸地形及生態景觀
活動二:實地戶外踏查(淨灘、鼻頭角步道)
活動三:反思(運用「五卡」反省自身態度及發現同學美好特質)

曲終人散~海洋傳奇
活動一:手繪海洋明信片(加註守護海洋之句子)
活動二:聽海洋說故事(運用摹寫、譬喻、轉化之手法)
活動三:我的愛海承諾(引導學生於生活中落實減塑之具體行動)

成果描述:

台灣島是從海底誕生的,頻繁的板塊運動與強烈的侵蝕、堆積等地形作用,形成豐富多樣的
地形、島嶼與海岸樣貌。住在這四面環海的台灣,海洋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張崑雄教授曾說:「少了海洋的台灣,就像離了水的魚。」一語道盡了我們對海洋的依賴。世界各地的人類從海洋中獲取所需,但卻未能給予相應的回饋和感謝,而是一連串的傷害。透過這次的課程,進一步喚起更多孩子對海洋的關懷與思考,以建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學生具體學習成果如下:
1.學生可瞭解自身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不同的特色。
2.學生能瞭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3.學生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並製作成海報。
4.學生能瞭解臺灣國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5.學生可瞭解東北角與北海岸不同之海岸類型及生態環境。
6.學生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7.學生能探討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討論如何保護或改善環境。
8.學生能藉由淨灘活動,體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意義。
9.學生能覺知自己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反思如何改進來友善環境。
10.學生能規劃改善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策略與行動,並進一步影響身邊的人。

實施心得:

剛好本學期在語文領域有「海洋教育」單元,加上社會領域「臺灣海岸類型」的內容,三位同學年教師共同備課後,決議要結合校本課程「新北關懷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擁抱海洋三部曲課程。讓孩子走出學校,欣賞臺灣海岸之美。並透過三次淨灘活動,展現我們對於保護海洋的團結力,用真誠的心擁抱我們的海洋,愛護我們的地球,傳達集體的力量和共同的決心。

從計畫撰寫、課程安排、講師接洽、實地探勘,再到實際帶領孩子去執行課程的教學目標,藉由三次不同的海岸類型、不同的生態景觀,讓學生親身體驗這塊土地上的美。並透過三次辛勞的淨灘,讓學生實際了解到我們的海洋與海岸景觀,正遭受到無情的破壞。其實整個課程實際執行下來,孩子與教師都非常的辛苦,但因為清楚自己在為這塊土地做正確又有意義的事,就覺得這些辛勞非常的值得,也希望這樣的課程可以持續延續下去。

學習者心得:

[海洋印象]

海洋是美麗的,但也是哀愁的,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下,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滿肚子沈船和鏽錨的故事。她就像彩虹一樣,有時湛藍有時碧綠,多采多姿變化多端。(學生周O源)

海洋是我們的母親,我們都是從海裡來的,大自然是我們的家園,給予我們生存的糧食。然而我們卻不斷製造垃圾,造成大自然的負擔,也危害大自然中的生物。(學生王O)

踏上沙灘,我看見一望無際的海洋,海水的澈藍讓人心曠神怡。海風的吹拂也讓我神清氣爽,最重要的是那片金黃色的沙灘,踏起來就像是一片柔軟的草地。(學生王O程)

[用愛環抱海洋]

淨灘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的垃圾是殘破的寶特瓶蓋、骯髒的煙蒂和斷掉的魚線。看著又生氣又心疼,到底是誰在毀壞美麗的沙灘?是誰在讓海洋生物吃垃圾?(學生羅O)

在一望無際的沙灘上有著無數的垃圾,我有一股想撿垃圾的衝動,等待老師一聲令下,就像比賽開始的哨音,全組同學到達定點後,就開始拚命的簡那些數不清的垃圾。(學生陳O允)

再次淨灘時,我覺得垃圾不像以前一樣讓我討厭,看見垃圾還很開心,因為把它們撿起來,可以為我們污染的海洋進一份力。可是我們不能只有淨灘,要從自己做起,減少垃圾,勁量不要使用免洗餐具。(學生巫O庭)

[守護海洋GO!GO!GO!]

魚兒的家、我們玩耍的天堂---海洋,正被我們的自私一點一滴地吞滅,我們要做出行動,讓這個生病的海洋露出微笑。讓我們手牽手守護海洋,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學生毛O晴)

海水比雨水多,垃圾比雨多,吃到垃圾而喪命的生物屍體也比雨還多,我們看著一些動物死去卻不加以理會,那些動物的眼淚已經跟海水一樣多。(學生鄭O仁)

大海對不起,我們人類製造了這麼多垃圾,我們會想辦法減少我製造的垃圾,並提醒家人、同學朋友,讓你變回最開始的模樣。(學生孫O晴)

補充:

臺灣很美,美在有豐富的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臺灣很美,美在有良善的國民與溫暖的人情味。即便這塊土地正在遭受破壞,但我們仍須重視這塊議題,並教導我們的孩子,唯有從自身開始做起,推己及人,才有辦法去改變環境。

願我們都能與自然環境共存共榮。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很完整的教學課程,實地走讀不同海岸地形有助於增進學生環境敏覺力,而淨灘過程也展現了環境行動,相信透過本系列活動,孩子對於海洋減塑議題也會更有共鳴。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18-10-09
  • 林昆岳
    如此詳盡的內容與學習成效,應獲得更多葉片的支持與鼓勵。
    本提報內容的課程目標與內容詳實,為期一個月的實際減塑行動更是身體力行,希望審核委員能夠不吝給予辛苦的教師鼓勵,這樣的付出應該值得獲取到更多的綠色葉片,教師才有繼續投稿的動力。
    發表人:林昆岳
    發表時間:2018-10-12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