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76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2
2
2
3
1

馬太鞍的巴拉告

發表日期:2023-12-21
發表人:虹逸

動物保護
  • 環境議題:動物保護
  • 執行方法:演講/講授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7 覺知人類的發展需要地球環境和生態資源的支持
  • 策劃/執行人:洪培珊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2/12/4-112/12/7
  • 參與人數:27

目標:

1. 讓學生明瞭隨著現在科技的日新月異,雖然為人類帶來舒適便利的生活,卻也對
   自然環境和生態造成不小的衝擊與危害。
2. 學生藉由閱讀相關文本,了解位於花蓮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沿用老祖先的智
   慧,建造魚屋-「巴拉告」的捕魚技術,以養魚代替捕魚的特殊生活方式。
3. 透過文本理解,明瞭阿美族人魚屋-「巴拉告」的命名、建材、構造、生態和捕食方  
   式。
4. 藉由理解魚屋-「巴拉告」的設計理念,進而讓學生了解河川不同生物物種的樣貌與
   生活習性。
5. 經由介紹阿美族人秉持的捕魚方式和原則,讓學生明瞭人類仰賴大自然的程度, 
   和「取物有節」的觀念,進一步使學生體會並了解自然生態生生不息的重要性。
6. 培養學生能有條理且大方的在同學面前發表,分享自己的感想。

進行方式:

1. 以三年級上冊康軒版國語第三單元第九課〈馬太鞍的巴拉告〉為主軸,先帶領學
   生了解花蓮馬太鞍溼地環境與其特殊的捕魚方式。
2. 藉由文本探討,讓學生明瞭「巴拉告」的命名、建材、構造、生態和捕食方式。
3. 輔助網路上介紹「巴拉告」的相關影片,透過動態影片的呈現,讓學生對於巴拉告
   有更深入且具體的認識。
4. 將此教學活動所習得的知識與體悟,透過小組討論、整理與歸納,讓學生學習公
   開發表與上台分享的技巧。

成果描述:

1.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學生逐段理解文本內容的段落大意
2. 藉由相關魚屋影片的欣賞,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針對影片內容參與討論,並能理
   解魚屋架構的設計理念。
3. 透過課間師生互動與討論,讓學生練習繪製文本心智圖,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
   印象。
4. 讓學生藉由對魚屋的認識與理解,繪製出自己心目中的魚屋。
5. 讓學生練習與同儕互動,練習上台報告,並大方與同學分享自己繪製的魚屋。

實施心得:

台灣是一個物產豐饒,且具有許多自然獨特風貌的寶島,不論是自然環境或是人文傳統,都具有其獨特與多樣性的風貌,生活在於這塊土地,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家鄉,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本教學活動的設計,讓孩子可以透過學習與探討,更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塊寶島原住民族的生活樣貌,藉由阿美族的魚屋文化,明瞭人類與自然環境必須是一個和諧共存的關係,人類在獲取大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必須維護自然環境,與自然共存。

學習者心得:

1. 我覺得阿美族人好有智慧,能建設魚屋讓魚群自動住進來,有了魚屋,捕魚變得
   好方便。
2. 魚屋設計真厲害,還一層一層的把魚分類了呢!
3. 河裡的魚因為可以住在魚屋裡,就比較安全,也不怕被敵人吃掉了。
4. 我們要好好愛護自然環境,不可以抓光所有的魚,不然以後就沒有魚可吃了。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老師善用閱讀文本與動畫影片賞析,來介紹講解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製作巴拉告,以養魚取代捕魚的一種生活技能,這種方式取物有節制,不會讓魚類資源匱乏,達到永續發展的環境目標。講授教學活動尚稱完整,實施者及學習者能有所收穫。透過討論與心得發表,可讓學生了解在地生活樣貌與明瞭人與自然共存的關係。上傳圖片太少,煩請老師補充與提報資料相關的照片,謝謝。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3-12-19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老師善用閱讀文本與動畫影片賞析,來介紹講解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製作巴拉告,以養魚取代捕魚的一種生活技能,這種方式取物有節制,不會讓魚類資源匱乏,達到永續發展的環境目標。講授教學活動尚稱完整,實施者及學習者能有所收穫。透過討論與心得發表,可讓學生了解在地生活樣貌與明瞭人與自然共存的關係。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3-12-21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