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6167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3
2
2
2
2

帶小小孩進入大自然的「五味雜陳」

發表日期:2017-12-31
發表人:Sunny

  • 提報分類表:綠色生活類
  • 策劃/執行人:粘倩文,江佩穎,王憶瑄,沈滿足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6.10.02〜106.11.21
  • 參與人數:17

目標:

1.觀察各式各樣的葉子,擴展幼兒生活領域,充實幼兒生活經驗。
2.增加幼兒與社會環境接觸機會,培養合群習性。
3.配合主題「形形色色的葉子」,帶孩子觀察校園內外葉子與植物。
4.享受運用葉子創作與遊戲的樂趣,引發幼兒對大自然生態的好奇。
5.認識葉子的功能與生長特性,覺知葉子和自然環境的關係。

進行方式:

1.老師事先蒐集校園內植物的葉子,帶幼兒一起到校園裡尋找、比對葉子的家人在哪裡?2.找到後,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各種葉子的外形特徵,藉此跟孩子們團討外出迷路時心情與解決的方法。3.帶幼兒到戶外撿拾各種形狀的樹葉、果實、小樹枝……等。4.採集時,引導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感覺,找到各種不同樣貌形色的葉子,將撿拾的葉子放入準備的袋子,幼兒帶回教室依種類放入籃子裡。5.幼兒發現,有些撿拾回來的樹葉大得像人的臉, 有些果實彎得像微笑的嘴巴和圓圓的像眼睛,還有很多不同顏色的葉子呢!6.幼兒利用學習區時間,進行多元素材創作,孩子盡情發揮想像力,自由自在的沉浸在葉子的異想世界。7.老師適時搭起認知學習的鷹架,請幼兒觀察撿拾的葉子與枝葉,比較顏色、葉形、葉脈、葉序……等有哪些不同?並創作記錄自己的觀察。8.孩子發現大片的葉子可以當雨傘,而乾乾的葉子很容易一壓就碎掉,而且也會翹起來。9.孩子們討論出用書來「壓、夾」的方法,讓葉子乾枯了也不會變得翹翹的。10.因此帶幼兒們一起製作葉子標本。11.幼兒們對於大自然「葉子」,有了一些先備經驗後,大家討論到校園外觀察探索葉子,將沿途所看到的,由幼兒生活體驗、感受與探索的現象中,去發現問題、尋求答案,撿拾自己覺得最特別的落葉,回到學校製作葉子標本。

成果描述:

一、幼兒們幫葉子找到家人,那種欣喜的心情顯露在童真的臉上表露無遺。二、經過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各種葉子的外形特徵後,幼兒們看到葉子時會開始去注意葉子的形狀和顏色。也會將其看到的葉子形狀與生活做聯想(例如:這片葉子好像鴨子的腳、拼拼湊湊後說「這是我的媽媽」),孩子的想像力變得更豐富。三、當幼兒在生活周遭隨處看到植物或是地上的葉子,會主動的去觀察其葉子是什麼葉脈?這株枝葉是什麼葉序?有些幼兒還會從上學的路上,順手撿起地上掉落的果實、小小樹枝、葉子,到學校跟老師、同儕分享(例如:老師,你看,我在家裡撿了一片網狀脈的樹葉。我剛剛來學校的路上,撿了一顆果實像我的嘴巴一樣……等)。四、帶幼兒走出校園周邊,沿途孩子們發現有些樹上枝幹交叉處,像似黑黑的大圓球是什麼?為什麼白鷺鷥只有一隻腳站立在溪邊?山壁上,黑黑大大螞蟻排隊走路,牠們在做什麼?為什麼馬路中間會有一條一條長長短短的黃線?野芋和姑婆芋他們的葉子都是像愛心形狀,他們都有芋頭可以吃嗎?竹葉和颱風草很像,他們都是平行葉脈。幼兒們開始會去對大自然景象關心與好奇。

實施心得:

老師先在校園內進行了幾週有關主題「形形色色的葉子」相關活動,讓孩子在一定的先備條件具備後,再延伸到校外的大自然景物踏查。發現孩子對於大自然的景物看到的不只「葉子」,更推及到動、植物和生活常識,並對大自然整體產生更大的興趣,而且促進生活上大自然感官覺知辨識更敏銳。幼兒實踐在課堂中運用大自然素材,來做多元素材的聯想創作(例如:這次聖誕節做的聖誕雪人,孩子們會運用樹枝來當聖誕雪人的手腳,比較不會只侷限在現成的素材上)。幼兒們對葉子的想像力及喜好更加深加廣。

學習者心得:

1.幼兒恩恩:「樹葉好像在坐火車喔!」老師問為什麼? 恩恩:「有些樹葉是兩片葉子坐在一起,這是對生葉。有些樹葉只有一片葉子一片葉子自己坐,這是互生葉對不對?」哇!這不就是幼兒對於葉序的最好詮釋。2.書書問:「老師,太陽和水分是不是對葉子都非常重要?還有為什麼天空會下雨?」幼兒在進行葉脈的經驗推疊,對於相關自然生態現象更好奇。3.原來葉子有很多種,有些葉子摸了還會合起來、有些葉子還會吃昆蟲(例如:毛氈草和含羞草)。甚至還有聞起來香香的葉子,也有聞起來臭臭的葉子。4.幼兒們從日常的校園內外觀察植物中,慢慢發現葉子就像是大樹的頭髮,而小蟲在葉子上被風兒吹得搖來搖去,就像是小蟲的搖籃。

補充:

「相信只要願意帶小小孩進入大自然,大自然界的小祕密,全都會被幼兒挖掘呢!」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很完整的教學課程,畢竟許多學生還處於吸收知識的階段,對這方面的環境知識稍有陌生, 藉由老師的宣導讓許多學生瞭解,未來就有機會改變他們的態度,甚至進一步影響行為。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18-01-10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