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66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3
3
1
3
2

天搖地動

發表日期:2021-07-28
發表人:黃詩雅

防災教育
  • 環境議題:防災教育
  • 執行方法:演講/講授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災害防救
  • 議題實質內涵:E37 培養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 策劃/執行人:黃詩雅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9學年度
  • 參與人數:1229

目標:

1.認知:使學生能了解到地震芮氏規模與強度分級以及地震帶的分布。 
2.情意:藉由探訪地震災害區域,更能體會天災帶來的傷害,並同理受災戶。 
3.技能:學生在地震災害來臨時運用趴下、掩護與穩住等要點來自救。

進行方式:

1.解說:教師透過自製簡報先解釋地震形成原因與地球地殼的圖片,並講解地震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以及世界上重大的地震災害事件。
2.探索:教師帶領孩子觀看地震災害的區域、地震帶、地震教育影片以及一系列地震形成原因與地球地殼的圖片,令學生理解地震和地球的關係。
3.探討: 經過上述,首先,提出地震來襲應當如何保命自救的方法,趴下、掩護與穩住的方法來減低傷害的程度,並於全校防災演練時,確保動作確實落實。次之,提出房子位於地震帶上方的危險性,須了解鎖住地方的地形結構,包含順向坡與逆向坡的介紹,用以避免無法挽回的傷害。再者,介紹防災包的準備內容,有備無患,才是保命最重要的精神。最後,當災害發生後,我們該抱著怎樣的心情重建家園,或是幫助受災戶,達到社會共好的目的。
4.評量:將相關課程內容重點紀錄於「防災筆記學習單」上,並讓學生進行「趴下/掩護/穩住」的動作。

成果描述:

從一開始介紹地球構造,學生就對此感到很有興趣,因為他們第一次認知到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原來是這麼的龐大,教師同時補充板塊以及海溝等名詞,學生也能很快反應台灣所處於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
理解完地震原因及會造成的災害影響後,解說介紹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地震,包含其原因、震度/規模到影響結果,並搭配影音記錄片的播放,讓學生如歷其境,尤其日本311地震引發的海嘯更讓他們再次重新定義地震威力。
不可避免的,一定會介紹到921大地震,剛好該班導師對於921印象深刻,同時也給學生親自補充當時發生的狀況,親身體驗的說明也讓學生大呼緊張。對於921地震園區中展示的國中教室,學生不敢置信,土地就這樣隆起了;教室就這樣歪斜受損、變矮了;操場就這樣變成2F。
最後,利用消防防災網,從事前/室中/事後的防震過程去讓學生理解學習,做到當地震真的發生也能夠自救的重要。並提醒平常全校的逃生練習是多麼的重要,不要再輕忽防災演練的重要性!

實施心得:

人對於抽象的思考或是純文字講解的內容往往會感受不到最真實的感受,只會自認自己能理解、能同理。但當地震發生於平常,我們往往過於輕忽其防災的重要性,透過真實的影片記錄甚至是親身分享才使驚覺,原來不是想像的這麼簡單。
自身在這次備課之前,也參與了防災研習,更從中汲取許多防災新知,做中學,學中做也是很有所感。課程的過程,有發下一張防災筆記學習單,讓學生各自紀錄重點,原本以為,反饋不會太多,沒想到有學生在上了兩堂課後,就把它寫滿了,讓我備感意外跟感動。大多的孩子在課後,其實對於自然災害與防災演練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學習者心得:

甲生:防災演練要做得確實,不要不當一回事,回家也要好好把防災包整理整理! 
乙生:地震真的很可怕,透過這次的課程,讓我可以知道如何應變。
丙生:大家一起做「趴下/掩護/穩住」的動作,讓動作一起更確實準確。

補充:

回覆委員,防災筆記學習單還包含了火災及防颱等課程,在完成地震課程後就發還給學生,本來想全部完成後留檔紀錄成為防災成果(包含火災/地震/颱風),但後來卻遇到了疫情學生無法到校,因此來不及保存學生的成果。地震圖檔照片均為疫情前拍攝紀錄,或是改以提供課程簡報呢?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本篇提報內容和理念很棒,不過能否提供「防災筆記學習單」的成果?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1-08-09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好,請提供課程相關資料參閱。感恩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1-08-16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感謝老師分享。
    貴校能夠將例行性的防災演練,結合室內受課課程,先帶領學生認識地球構造和台灣環境,並探討防災議題,不僅是知識學習,更是情感上的聯結。最後,實施防災演練,知情意完全能夠融為一體。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1-08-17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