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14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3
2
1
2
1

二重疏洪道之戶外踏查

發表日期:2021-01-28
發表人:ya

生物多樣性
  •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J31 認識大自然的淨化能力及環境承載。理解人類良好生活環境的權利,維護環境權。
  • 策劃/執行人:陳雅利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20/6/1
  • 參與人數:25

目標:

1.了解生物多樣性及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性。
2.強化學生和環境的友善關係;透過課室外踏查讓學生感受自然的美、敬畏自然
  力量、關懷生命、為守護環境而行動。

進行方式:

1.講師先在課堂簡介二重疏洪道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及功能。進行戶外教育安全
  提醒。
2.從校門口出發,沿途提問並說明相關地景與文化。如機捷軌道爬升近乎直角。
3.說明二重疏洪道重要地標的意義與功能。
4.指北針的使用與練習。
5.以小組方式請學生各組報告都會公園的休閒觀光意義及相關設施及地景地貌。

成果描述:

(一)量化
1.約莫有23位學生及2位教師全程參與;僅1位學生因病而未能參與課程。
2.課程前均請講師進行課程說明,課程後亦以札記方式,含圖片及文字(詳如附件)
  記錄課程的學習收獲與感想。
(二)質性
1.敏銳察覺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及其淵源;
2.善用3C,並適時將之作為工具性使用,而非一昧禁止。
3.在團體互動中,幫助學生和他人建立友善互動關係;尊重不同觀點與文化差異的,
  願意協助服務他人,也願意接受協助。

實施心得:

1.3C非一昧禁止,而是適時運用
    於戶外活動中觀察學生對3C產品的依賴性與應用性後發現,充實的戶外活動減低學生的3C使用率,但戶外課程進行中,孩子除了會適時使用手機以俾留存實際踏查中的發現外,也能適度的應用手機app及google map等相關功能,俾在自然環境中找出問題中的解答。
2.結合在地環境地理實察,增加群體互動,培養團隊合作:
在社會領域的課程綱要中很重視學生的實際地理實察、課程與生活中的聯結度,同時希望學生透過自學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而非教師主動給答案。經由此次一連串課室內外的課程活動後發現,課程除了能達到課綱中所希望孩子們達成的學習表現外,對於現今學生許多都是來自小家庭,兄弟姊妹人數少,在家庭中學習經營人際關係的機會減少,因此來到學校增加了許多公主、霸王,這些教育課程讓學生經歷小組合作的和諧、風暴、讓孩子在一次次歷練之下懂得團隊的精神、合作的意義,提昇自我人際力。此外,戶外踏查在實際的運動量也是蠻大的,對於許多在校內習慣待在教室,在家父母多以開車或騎車方式接送的行為模式下是一個很難得的運動活動機會。
3.人文關懷與環境倫理的實踐:
課程能與在地環境聯結,認識自己與周圍環境的依存關係,敏察並關懷它,進而進行環境倫理的實踐。

學習者心得:

(詳如附件)

補充:

戶外課程的時間安排雖然最花時間,及前置作業安排,變動性也高,但若能同時間跟在地環境聯結,同時跨領域的協同教學,對孩子的成長及助益永遠最大。
    課室內外結合的學習,可以讓孩子學習更加倍,唯在現有困窘的時數不足下,如何求取箇中平衡是一大挑戰,很高興能在導師.任課老師.講師及學校的支持下讓這樣的課程得以實現,給予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文中提到"善用3C,並適時將之作為工具性使用,而非一昧禁止",若能在活動照片顯現使用過程,可作為立論之支持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1-02-23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