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漁撈體驗-摸蛤仔不能兼洗褲
- 環境議題:河川湖泊濕地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J29 認知生態的價值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 策劃/執行人:顏端佑、余慶俊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111.10.24
- 參與人數:45
目標:
1.認識SDGs目標14精神(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促進永續發展)。
2.認識淡水河河口、海岸泥灘地並觀察潮間帶生物多樣性。
3.了解貝類物種與特性。
4.了解河川淤積對漁民的影響。
進行方式:
1.結合國中地理課臺灣海洋地形、生態;國中生物課海洋生物物種,引導學生由學科知識導入實作探索。
2.融入SDGs目標14(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促進永續發展)。
3.課堂講解臺灣海岸地形、生態環境、傳統漁撈技術與目前遇到的困境。
4.至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瞭解河口潮汐變化與觀察生態環境,瞭解淡水河口實際環境。
5.觀察河口垃圾、河水污染來源,瞭解臺灣河川污染問題。
6.講解淡水河口蛤蠣捕撈技術,讓學生瞭解傳統河口捕撈技術。
7.學生實際挖掘蛤蠣,探索傳統捕撈技術與瞭解高灘地中生物樣態,觀察除蛤蠣外,其他生物棲息狀況。
8.學生實際捕撈實作後,進行成果展現與心得分享。教師進行捕撈物種講解與海洋生態循環、永續發展。
9.將捕撈生物放生回歸自然。
10.學生撰寫學習心得,分享探索結果。
成果描述:
1.學生體驗傳統漁撈技術在淡水河口挖掘出蛤蠣、貝類。。
2.透過挖掘出的蛤蠣、貝類,學生可以分辨不同的類別。
3.學生能討論、發表淡水河下游的環境生態圈與河水污染問題。
4.執行探究與實作教學,增進學生對食農覺知、技能、行動及價值觀。
實施心得:
對於生活在都市的學生們,因為周圍環境的影響對於食物的連結越來越陌生,對於他們來說,從超市、市場唾手可得的食材,卻是農漁民辛勤努力的成果,也藉由體驗探究的課程讓學生們認識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接觸到的食材。此次至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挖蛤蠣除了使學生體驗傳統捕撈技術外,也讓學生探尋河海交界的自然生態與環境變遷。透過一系列的活動從接觸、認識再來到發想,讓學生們真正的去接觸到大自然,實際去體驗到食與農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習者心得:
1.吳同學:老師利用實驗課帶我們到淡水的挖仔尾自然園區,帶我們去挖蛤蠣,剛開始因為害怕弄髒衣服,小心翼翼地挖,挖著挖著發現到很多不同的生物,有和尚蟹、蛤蠣、西施舌很多不一樣的生物,這些生物平常只會在餐桌上看見,第一次去挖蛤蠣非常開心。
2.陳同學:之前有跟著老師到新竹的香山濕地去挖蛤蠣,這一次來到新北市八里的挖蠣尾挖掘,我發現到不一樣的生態環境會生活著不太一樣的物種,問了老師後發現這次挖的是稱為環文蛤的蛤蠣,也讓我體驗到作為漁夫的辛苦。
3.吳同學:跟著老師進行戶外教學,每次都有不同的體驗。這次到八里挖蛤仔,在泥巴地上雖然把衣服、褲子弄得很髒,但我真的挖到好幾顆。挖到的品種沒有一樣,也問老師牠們的差異性。原來我們吃的蛤仔在野外是這樣捕獲的,但淡水河口真的滿髒的,如果這樣吃下肚真的會生病。所以維護河川、海洋環境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