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85
葉片數:3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2
3
3
2
3

從生活環境到國家公園,認識自然生命之美

發表日期:2024-07-17
發表人:沛琪

動物保護
  • 環境議題:動物保護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衛生組連組長、六年級彭老師、六年級駱老師
  • 動機: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03
  • 參與人數:57

目標:

1.環保及生態保育意識,在各項教學及活動下逐漸發展,許多關心並愛護我們的土地,從國語領域萬物有情,引導學童覺察發現生活中自然之美,探查校園枇杷樹的採收與生物共存。
2.結合社會領域,引進外部資源,藉由陽明山的專業解說員帶領下,認識台灣的國家公園之美,引導學子們接觸並愛護自然,以一顆追求新知並時刻善待大自然的心,接觸、認識進而愛護關懷地球的生命。

進行方式:

1.結合國語領域第貳單元萬物有情,認識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並透過留的枇杷聽鳥鳴一課,帶領學生實地探查認識校園中的枇杷樹,訪問校內枋橋小農夫。
2.社會領域第四單元全球環境,認識全球暖化、環保行動,結合校訂課程-科學板橋節能減碳計算機,讓學童討論生活中綠色行動。引進外部資源,邀請陽明山生態導覽解說專家入班進行講座,並於課後思考討論。

成果描述:

1.學生能覺察校園的枇杷樹生長情形,藉由討論發現校內枇杷的生長情形與施肥有關連性,校內枇杷部分沒有使用網袋包起,是為了留給鳥類使用。
2.學生能將討論及演講心得紀錄於padlet,讓師與生、生與生互相共享彼此所學,覺知環境之美、生物之美,體認生命的價值,進而關懷環境、關心動、植物的生命。

實施心得:

學生已經六年級了,希望不只是單點的活動、講座,藉由本次將課程做統整連貫,國語課程延伸從生活中覺察發現,結合社會領域環境教育主題,並請專家入班進行講座,與學生互動良好。
從文本認識,從生活發現,進而認識全球環境的變化,再回到我們的國家公園認識,由小範圍內的深度體驗,覺察生活中的生命美,開拓視野能看看整體環境遇到的困境,最後反觀認識我們的國家公園生態保育,讓學生能壯大自己關懷生態與生命的心。

學習者心得:

林O江同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獲救的貓頭鷹,那些貓頭鷹是因為在捕獵高速飛行時撞到人類架設的電線而受傷的,有的甚至會導致死亡,還好有些貓頭鷹及時貝類發現獲救,治療康復成原本的模樣。人類因為自己的便利而破壞了貓頭鷹的棲地,我覺得人類應該在環境開發的同時也要保護自然環境,譬如為貓頭鷹設一塊沒有被人為破壞的自然保護地,就能大幅減少貓頭鷹的死亡率,維持台灣自然環境的生意盎然。
徐O彤同學:感謝阿水老師帶來如此精彩的講座,雖然我從沒去過國家公園,原本也完全沒有興趣,但是聽了您的講座之後,令我大開眼界,才知道國家公園內不只是想像中的乏味,而是充滿形形色色與眾不同的生態,也了解國家公園是多重要,此後我也要為地球珍貴的自然生態盡一分心力。
葉O廷同學:老師用手比出如果有建築物破壞的景觀會長什麼樣,也講了為何不蓋纜車和吊橋的原因,更舉例說明其他或沒有被破壞的地方,讓我加深要做好我從中了解台灣動、環境保護的心。植物的特色,讓我收穫滿滿,不僅對地景美學有更多了解,也讓我對台灣動植物有更多認識,這堂課真是太棒了!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人類社會與自然間永續共存,是環境倫理我們可以帶給學生觀念。感謝老師用心安排課程間連結環境教育相關議題,透過講師的分享與學生互動反饋,讓學生們對於校園內的環保作為與生活、課程間,有深刻反思,相信藉由此一學習歷程,也讓學生覺知自然環境的美麗,並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學會珍愛環境,愛護生態,進而力行保護週遭環境的態度和行動,是環境教育很重要的初衷。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07-22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