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45
葉片數:1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1
1
1
1
1

環境教育認識米食文化&採黑豆

發表日期:2024-12-26
發表人:明菀

綠色採購與消費
  • 環境議題:綠色採購與消費
  • 執行方法:實驗、實習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0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桃園市環境教育輔導團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跨校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12月3日
  • 參與人數:12

目標:

1.環境教育輔導團員進修成長研習-參訪中壢"芭寶米生態農場"體驗食農教育。
2.由芭寶米生態農場主人"胡小萍"解說關於桃園3號芭寶米,並說明桃園冠軍米的故事。
3.桃園環境教育輔導團體驗食農教育,從動手做到下田採收,用輕鬆的方式體驗農事,並獲得關於稻米的知識。

進行方式:

1."芭寶米生態農場"體驗食農教育--做碗粿,帶領學員製作碗粿。
2.由芭寶米生態農場主人"胡小萍"解說關於桃園3號芭寶米,並說明桃園冠軍米的故事。
3.採黑豆,實際到田裡採摘黑豆,採收後並指導學員如何炒黑豆與製作甜黑豆的方法。

成果描述:

1.每位學員都專心聆聽並與農場主人互動各式關於桃園米的問題,從環境到歷史淵源都有詳細說明,例如水利灌溉設施影響農業發展,與農業部指導農民如何選擇種植作物,並加入亞太農業共同圈的大計畫方向。
2.製做碗粿,由於時間不足,碗粿尚未熟透,回家食用發現問題並互相討論補救方法,並在家再次試做一次,體驗製作的樂趣。
3.採摘黑豆,大家蹲在田裡接近一個小時努力辛苦採,也不過一小袋黑豆莢。沒想到回家後更是花了3倍多的時間才剝除完畢,並泡水或炒製處理,極費時費工。

實施心得:

1.原來桃園3號冠軍米的產生與各地(例如池上)米種的關係,讓我們了解桃園米也是很厲害的。
2.製做碗粿並沒有很成功(沒有熟透),事後大家也分享了試吃感想並說明如何挽救碗粿的方法。
3.採完黑豆後的處理費時費工,讓大家體驗農事辛苦不僅止於耕種,家庭主婦的辛苦也是費盡心力的。

學習者心得:

1.原來桃園的農民也參與亞太計畫摘種作物,並獲得很好的成果。
2.製做碗粿也有很多細節要注意,並讓學員知悉食物未熟透的口感辨識,並互相切磋與上網自學,解決補救的方法。
3.採黑豆與後續加工的辛苦,機械化所帶來的便利與原始勞動的不同之處。

補充:

1.經過農場主人說明,才知道原來毛豆與黑豆是同一種作物,只是採摘時間不同,後續處理方式也不同,並得知需要與氣候搭配(在田裡經由東北季風吹乾)才能得到該項農作物。
2.沒有熟透的碗粿口感極怪,但是因為較少食用,經驗不足,有些學員無法辨識這是未熟的口感。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老師肩負著第一線環境教育的使命,透過研習提升教師環境教育素養,未來希望教師能設計課程,教導孩子。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12-31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