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綠竹變身為竹筒飯
- 環境議題:綠色生活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39 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鼓勵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 策劃/執行人:謝皓衡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0.11.08~110.11.17
- 參與人數:3
目標:
1、能認識平溪特色綠竹不僅提供竹筍,也能長成竹子。
2、能透過課文理解了解竹子有不同的應用。
3、能學會準備食材與製作竹筒飯。
4、能認識平溪在地的綠竹有不同的應用,藉此體驗先民的智慧。
進行方式:
1、先讓學生進行課文文義的理解,並對竹筒飯產生好奇,進一步想認識與製作竹筒飯。
2、接著讓學生觀察在地的綠竹,在5月至9月的生長高峰期過後,綠竹可以做其他的應用,例如:竹筒飯。
3、學生從鋸竹子、清洗竹筒、準備食材、將食材裝入竹筒,全部一手包辦。
4、最後分享竹筒飯、竹筒的回收堆肥利用,體驗先民的智慧。
成果描述:
1、學生能認識平溪特色綠竹不僅提供竹筍,也能將長大竹子做不同的應用。
2、學生能學會準備與製作竹筒飯需要的食材。
3、學生能認識平溪在地的綠竹可以用來製作竹筒飯與竹筒飯吃完的應用,藉此體驗先民的智慧。
實施心得:
教師在語文課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竹筒飯很陌生,不認識也沒有吃過。但由於平溪盛產綠竹筍,學生吃過綠竹筍,卻不知道在地的綠竹可以有哪些應用。教師透過延伸平溪在地的綠竹筍的認識與應用為主題,教導學生綠竹在5月至9月的生長高峰期過後,就沒有其他應用,因此教師與學生彼此腦力激盪,決定進行竹子其他用途-竹筒飯的製作。學生從從鋸竹子、清洗竹筒、準備食材、將食材裝入竹筒,全部一手包辦。經過一番努力後,最終品嘗到美味的竹筒飯,與瞭解竹筒飯吃完後的應用,應證了課文叫「神奇的竹筒飯」的原因,也藉此體驗先民的智慧。
學習者心得:
學生一:竹筒飯真的很好吃,吃完還可以進行堆肥回收,讓竹子重新回到大自然。學生二:我們平溪到處都是綠竹,綠竹筍不僅可以吃,竹子還可以用來做竹筒飯,真的很棒。學生三:製作竹筒飯真的很困難,但是我知道以前祖先的辛苦和智慧,這也是我學到最多的事。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