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鳥怎麼了-野鳥救護
- 環境議題:動物保護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楊嘉惠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04.10
- 參與人數:35
目標:
1.了解野鳥的定義,認識台灣原生鳥類與外來種。
2.認識校園常見的鳥類。
3.能從鳥的外觀辨識是否需要救護。
4.學習正確的救護方式,避免受傷的野鳥因錯誤的處置方式而受到二次傷害。
進行方式:
藉由簡報說明、案例分享以及有獎問答等方式,建立學童正確的鳥類救傷觀念,進一步建構鳥類救傷的能力。
成果描述:
1.學生能明確了解「野鳥」的定義。
2.學生能從鳥類的外觀狀態辨識鳥的狀態、檢傷及救護。
3.學生能了解要如何尋求協助,幫助並救助傷鳥。
實施心得:
邀請台南市野鳥學會的人員入校,透過簡報讓師生瞭解生活在生活周遭的鳥類、當遇到傷鳥時該如何處理才不會造成鳥類的二次傷害。除此之外,講師為大家更明確的定義「野鳥」,讓大家知道並不是所有在野外的鳥都叫「野鳥」。
因為學校的生態十分豐富,每當五~八月時,總是有許多的鳥類出現在校園內,因此轉角遇到鳥的情況經常上演著,
學習者心得:
學生A:在校園裡常常看到鳥在各處築巢,像是矮樹叢、線槽架上、陽台、冷氣室外機的縫隙...等等,尤其是鳥類的繁殖期,在地板上看到剛孵化的雛鳥或者是掉落下來的鳥蛋,我常常會不知道該怎麼辦,經過今天老師的說明,對於處理在校園中遇到的各種鳥,我覺得更能得心應手,也知道要怎麼樣處理才是真正對這些鳥類有幫助。
學生B:原來並不是所有在戶外的鳥都叫做野鳥,必須要是台灣原生的才可以掛上野鳥這個詞。
學生C:我曾經有在路上撿過小鳥,帶回家之後發現那隻小鳥什麼都不吃,應該是我給的食物是他沒辦法吃的,最後我還是把他放生了。經過今天老師的說明,我才知道原來不是撿到鳥就可以直接給牠食物,還是要先送去專業的獸醫,或者是野鳥救傷組,讓專業的醫生檢查,確認體內是沒有受傷的狀況才可以進食,真的是長知識了。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