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無毒科技農夫,科技食農植栽箱
- 環境議題:生態友善科技
- 執行方法:專題研究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氣候變遷
- 議題實質內涵:E34 覺知氣候變遷會對生活、社會及環境造成衝擊
- 策劃/執行人:連沛琪、黃愛雅、楊佳玲、駱筱惠、王孝萱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3.09.01~113.11.10
- 參與人數:114
目標:
1.以SDGS13-3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知識和能力為主題,隨著氣溫上升和不可預測的極端天氣,氣候變化已經威脅到全球許多地區的糧食安全,在氣候變遷的適應為目標,改善教育,通過推廣使用綠色及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技術,以更好的應對氣候危機,有助於減少從生產食物並到達餐盤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升並增進學童氣候行動意識。
2.認識農業生產環境,覺察氣候變遷及汙染下的食安問題,進而學習應用科技於農業生產。認識三章一Q、產銷履歷,自己生產後而能感恩惜食。
3.戶外教育參觀科技農場及花博綠屋頂,認識科技農法量產方式解決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危機,地產地消邁向永續綠生活。
進行方式:
1.全校共同備課日研習,安排科技食農講座,及食農社群共同備課,認識氣候變遷下的農業問題(糧食危機、食安、產量...),了解科技食農的方針與實作案例,具備廣度及深度的教師增能。
2.舉辦戶外教育,參觀捷新鮮的科技食農,並邀請講師隨隊解說,未來科技食農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作法。參觀花博公園智慧綠屋頂,並請講師現場解說問答。
3.進行科技食農實作課程:
(1)觀看氣候變遷影片,認識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危機、食安問題、食農困境。
(2)認識並實作食農科技技術,紀錄並觀察實作歷程,了解科技食農的實作方式如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3)收穫的萵苣農作,結合營養午餐菜單,體驗從農場到餐桌的最近距離,認識地產地銷的新鮮與環境友善,減少碳排有助減緩氣候變遷。
成果描述:
1.教師及學童能了解氣候變遷下造成的糧食危機與食安問題,認識科技食農的做法及方針。
2.學童能實作並記錄已科技食農植栽箱種植萵苣的歷程,並認識營養午餐的三章一Q、產銷履歷,在採收作物後配合營養午餐,親身體驗鮮美無毒的農作,瞭解地產地銷的減碳助益。
3.學童能專注參與戶外教育歷程,仔細聆聽講師解說,認識科技食農欲解決的氣候問題。
實施心得:
本課程申請113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以無毒科技食農為主題,讓師生能認識氣候變遷下的食農困難,以及因應氣候變化的做法。從全校、社群到班級的教師的增能培訓研習,以及戶外教育專業講解,到後來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師生親生看到、聽到、操作並將成果入口,如何解決我們眼前的困難,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
一、計畫執行概況
本次科技食農植栽箱培育計畫,透過一系列的培訓、共備及實作,成功地將科技農業的概念導入校園,並激發教師們的教學熱情。透過各階段的活動,教師們不僅增進了對科技農業的了解,也學會了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課程,讓學生們在動手實作的過程中,學習到許多關於植物生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
二、成果與成效
1.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們透過培訓和共備,對科技農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栽培技術、營養液配製、病蟲害防治等。教師們透過社群共備,分享教學經驗,共同解決問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圍。
2.學生學習成效:學生們在動手實作的過程中,培養了觀察、記錄、分析等科學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並且了解到農業與環境的密切關係,培養了愛護環境的意識,增強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習興趣,過有趣、互動的實作體驗教學活動,學生們對食農科技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學校發展: 科技食農課程的導入,豐富了學校的課程內容,提升了學校的教育品質。校園中的植栽箱,營造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透過科技食農計畫,學校在社區中的形象得到了提升。
三、檢討與建議
1.課程規劃與實施:囿於學期制度及計畫期程,學生能實作的時間有限,課程進度受影響。未來期盼能拉長計畫時程,使課程規劃內容能再深化,進一步探討不同植物的生長特性、種類、肥料的成分等,讓學生對食農有更深入的了解。
2.跨領域整合:本次將科技食農課程與其他學科(如數學、語文)結合,進行跨領域教學,主題式的課程使學童能多元發展,使食農能融入到各領域之中。
3.學生參與度提升:戶外教學大獲好評,參與的親師生皆讚譽有加,運用生活周遭鄰近的食農場域,能設計更多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
4.資源與設備:食農科技的設備入門門檻高,有幸獲得本計畫支持,以及太極光科技公司的共同努力,使得設備及計畫能順利進行,增進教師與學生的科技食農知能。
5.綠色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是在提供營養糧食的同時,能夠為後代子孫保存健康的生態系統。
學習者心得:
四年級張同學:我們去台北市圓山的食農綠屋頂,那裏有一大堆水果、蔬菜,我輩花園的美麗景象震驚了!因為大家表現良好,所我們都得到一個花盆,我回家後要好好照顧它。
五年級許同學:我知道萵苣種植的季節在秋天,室內種植的溫度是16-24度之間。如果在屋頂種植,是為了防止氣候變遷。戶外教學我們還認識了許許多多的植物,在台灣典藏植物園,看到國語課本第六課裡的棋盤腳的花和很多植物讓人眼花撩亂。
五年級王同學:我們去捷運Metro Fresh智慧農業展區,丁丁會長幫我們介紹了這個食農是什麼,還問了許多問題。我們去了花博公園綠屋頂智慧農場,認識陳爺爺,他幫我們介紹許多植物、蔬菜水果。在台北典藏植物園裡,有很多植物。我學到了室內種植需要控制陽光、空氣、濕度、肥度,也知道植物在日間會進行光合作用,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補充:
本案原提報為主題活動:氣候行動。
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112-115年)/肆、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領域行動方案 /厚植氣候智能農業調適科技及氣候智能化農業計畫。
本活動結合綜合領域及食農教育,在氣候變遷下的農業影響,台灣西南沿海可能因海水倒灌減少作物種植面積、氣候變遷溫度上升而種子發芽率下降,未來生活逐步走向智能化,可採科技食農調適因應氣候變遷下的困難與問題。並且透過講座、戶外教育觀摩、課堂教學、科技植栽箱實作與紀錄,讓學童認識發現氣候問題進,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原提報氣候行動,因評審認為雖用心但與氣候行動關聯性低而不通過,故改為一般提報重新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