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好環境 年年亮晶晶
- 環境議題:動物保護
- 執行方法:人才培訓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0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李彗菱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9.3.3~3.24
- 參與人數:11
目標:
1.能知道賞螢時的注意事項及影響。
2.能依據成蟲的外型分辨雄、雌。
3.能辨識並說出平溪常見螢火蟲的名稱、特徵及發光方式。
4.知道螢火蟲的存在是一項環境指標,並能實際保護螢火蟲的生存環境。
進行方式:
1.請學生分組討論說出一種最常在校園或住家附近見到的螢火蟲,在所有組別 發表後統整出平溪常見的螢火蟲。
2.各小組分組搜尋此類螢火蟲的相關資料,針對牠的名稱、外型特色、生活環境、閃光方式完成小組報告,請其他組別給予建議回應。
3.請學生思考一下,為什麼螢火蟲的存在與否,會是一項環境指標,並能說出如何維護牠們的生存環境。
4.請各小組完成學習單後再進行一次上台發表,然後請所以學生一句各小組的學習單及發表內容完成一張統整性的介紹海報,並練習進行螢火蟲的介紹解說。
成果描述:
1.經由各小組討論統整後決定介紹平溪常見的4種螢火蟲:陸生的黑翅螢、紅胸黑翅螢、水生的黃緣螢及秋天才看得到的山窗螢。
2.在學生搜尋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成蟲由於大顎的退化,故與幼蟲時期的食物大大的不同。
3.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到每一種螢火蟲的發光顏色及模式都有些的差異。也知道大部分的螢火蟲每個時期都會發光,只是發光方式與成蟲有些差異。
4.透過搜尋資料、實際到螢火蟲棲息環境觀察後,知道螢火蟲需要生存在乾淨、無人為污染、無光害、沒有太多人工設施的環境。如果這樣子的自然環境被破壞了,我們就會看不到螢火蟲,這是牠被視為環境指標的原因。而且沒有了螢火蟲,可能就會導致蝸牛、蛞蝓、螺的數量大幅提升,破壞了食物鏈的供需關係。
實施心得:
1.螢火蟲對於平溪的孩子而言是一個不陌生的昆蟲,每年都能夠觀察到牠們的蹤影。除了發光器外,透過學習與討論,讓學生也能從外型辨別螢火蟲的雄雌,甚至認識外型較為特殊,如同蠕蟲的雌蟲。
2.除了辨識螢火蟲的雄雌,利用這一次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清楚的知道螢火蟲的發光顏色及模式,並能進行導覽解說。
3.有了認識、有了認同,才會進行保護。藉由這些課程讓學生對於螢火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讓他們對螢火蟲的存續有更深的認識,並能知道如何維護螢火蟲的棲息地。
學習者心得:
1.我知道平溪常見的螢火蟲有哪些,也知道不是所有螢火蟲的雄蟲、雌蟲都會飛。
2.在深入認識螢火蟲後,知道螢火蟲不只在晚上出現,也有日行性的。前幾天我就在學校發現一隻日行性的鹿野氏黑脈螢,我覺得自己真幸運!
3.透過介紹螢火蟲,除了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也能讓更多人認識這四種螢火蟲。
4.因為認識了螢火蟲,知道要好好維護乾淨的環境、讓平溪年年都看的到螢火蟲。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