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物資的辨識與再利用
- 環境議題: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執行方法:數位遊戲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39 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鼓勵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 策劃/執行人:黃虹如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 年 7 月份
- 參與人數:25
目標:
1.了解生活中製造的垃圾對地球的傷害。
2.覺知自己所製造的垃圾是可以經由正確的選擇與處理來有效減量的。
3.知道家庭中每個場域製造垃圾的類型。
4.了解家庭垃圾是否符合回收的標準。
進行方式:
1.經由觀看旅遊者到日本施行資源回收最徹底的小鎮的親身體驗,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能減少垃圾的產生。
2.教師先由ppt介紹日常的用品,了解並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進行回收。
3.由網頁中的介紹了解每個家庭場域會產生的廢棄物,由問答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4.由回收大百科網頁https://recycle.rethinktw.org/中的遊戲來確認學生是否知道家庭廢棄物是否可以回收,或只能當成垃圾。
成果描述:
學生在課堂中藉著教師的提示與指引,瞭解可以藉著自己的行動與正確的選擇,
做到垃圾減量,正確的回收廢棄物,遊戲的體驗也讓學生對與回收物品與垃圾的區分更為清楚。
實施心得:
1.旅遊家在日本的經驗是相當有啟發性,這個世代的孩子常接觸網路上的影片,經由篩選讓他們知道有些節目可以是有正面的教育意義,同時也兼具趣味性。
2.孩子們對於零垃圾產出有很多的討論。有人認為不可能,有人認為可以試著減量看看,教師同時提出了許多的選擇性方案,讓孩子思考其可能性。
3.家庭廢棄物的遊戲非常有趣味性與教育性,相信在遊戲外也能讓孩子學到正確的環保知識。
學習者心得:
1.原來有些拿去回收的東西是不能回收的,我要回家跟媽媽說這些只能當作垃圾。
2.我覺得自己沒辦法完全不生產垃圾,像影片那樣太難了,但我可以試試看少一點垃圾。
3.我以為很多東西都可以回收,像我上次把鞋子拿去回收就被清潔隊的叔叔提醒,這個回收大百科網站可以教我們很好。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