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龜」不得
- 提報分類表:動物保護
- 策劃/執行人:賴沛如、劉詠倢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5/03/21~105/03/25
- 參與人數:56
目標:
環境教育基本能力指標:
1.藉由身體感官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啟發、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畫圖勞作和說故事的方式表達對動、植物和景觀的感受與敏感。
2.經由接觸而喜愛生物,不隨意傷害生物和支持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3.具有好奇心,思考存在環境中萬物的意義與價值。
進行方式:
一、引起動機:繪本故事~小薏養了一隻小烏龜/格林文化。
二、團體討論
1.小薏為什麼要養寵物?她從哪裡得到小烏龜?
2.結果小烏龜怎麼了?猜猜看,小烏龜為什麼會死掉?
三、觀看影片:親親自然~烏龜,了解烏龜的外型特徵及生活習性。
四、商請環境教育輔導團-顏端佑老師,帶來被人棄養的動物到園分享。
1.牠們的故事:介紹帶來的動物名稱、生活習性、居住環境、被發現的地點。
2.龜之家族:認識不同種類的烏龜-鱷龜、象龜其外觀構造的不同及與人類的差異。
3.我們都是好朋友:與象龜親密接觸。
五、美勞:用紙碗及色紙製作小烏龜,讓小朋友順利使用剪刀,並訓練小朋友重複用手指黏貼色紙的耐心。
成果描述:
1.這次近距離接觸烏龜讓小朋友們非常興奮且印象深刻,有的孩子膽子較大敢撫摸烏龜殼或是把烏龜放在手掌上(安全且溫和的小烏龜),有的孩子較害怕不敢嘗試,只是用眼睛觀察。2.小朋友會觀察烏龜有沒有牙齒?牠吃什麼?牠為什麼可以在水裡也可以在陸地生活?烏龜會叫?一連串的疑問有的在課堂中獲得解答,有的問題留待孩子們自己去探索。3.希望小朋友除了認識烏龜之外,也能有愛護動物的心,珍惜動物生命,若決定要飼養牠們,就要認真負責好好照顧,再也不要有流浪烏龜了。4.透過這次的課程活動,介紹不同烏龜的生活習性,烏龜小時候與長大的樣子,其實差異是很大的,例如:鱷龜小時候很可愛,長大後齜牙咧嘴真的非常恐怖。小朋友在養小動物之前一定要仔細思考,飼養的空間環境是不是適合伴隨牠長大,而且不可以因為牠長大了、不可愛了,就把牠棄養在公園的池子裡,培養能珍惜動物生命的情操。5.讓小朋友們使用剪刀剪下烏龜的身體部位,發現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能順利使用剪刀,只是對於需重複用手指黏貼色紙(烏龜殼)的動作顯得較沒耐心,未來再透過其他勞作加強這部分。
實施心得:
延續上週孩子們對「生命教育課題」的興趣,本週再度聘請環境教育輔導團-顏端佑老師蒞園指導。當孩子們看到顏老師帶來體型較大的寵物,有的滿臉驚訝,有的滿臉問號,想說:原先嬌小可愛的模樣,怎麼一夕之間變了樣…。有了這樣的對照,孩子對於養「寵物」這件事,可就「不能輕易嘗試」了。討論過程中,多數孩子覺得動物雖可愛,可是養寵物還要幫牠洗澡、清大便等「不輕鬆的事」,如果沒有時間照顧整理,家裡就會臭臭的,人和動物都會生病…。尤其是重達30幾公斤的象龜,連顏老師抱起來都覺得吃力,如果真的要養,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照護。對幼兒來說,第一次近距離與象龜接觸的經驗雖難能可貴,但接下來這些動物要何去何從?衷心希望這些動物都能有所善終,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孩子對於萬物皆能尊重其生命,以後若養寵物會有責任感不會棄養。
學習者心得:
1.這些寵物長大的樣子有點可怕,太大隻了,不好照顧。家裡太小,沒有地方可以讓牠活動。
2‧鱷龜尖尖的牙齒是肉食性動物,象龜是草食性的動物。
3.烏龜有重重的殼,遇到危險會把頭和腳縮到烏龜殼裡面。
4.烏龜很可愛,我們不能吃牠。
5.烏龜在陸地上走得慢,在水裡游得比較快。
6.如果我以後養烏龜,要從小養到大,不會把牠丟到公園的池子裡。
補充:
動物保護-有家龜不得活動計畫表(上傳檔案)
上傳成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