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568
葉片數:4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4
4
3
4
3

導讀:電子繪本「恐龍和垃圾」,探討資源回收再利用

發表日期:2019-11-12
發表人:宥蓁

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環境議題: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執行方法:閱讀或講故事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41 理解物質循環與資源回收利用的原理
  • 策劃/執行人:余宥蓁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8年5月1日~5月14日
  • 參與人數:29

目標:

1.能說出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和傷害。
2.能知道資源回收的分類及重要性。
3.能正確將垃圾做分類回收再利用。
4.能從電子繪本中了解「地球只有一個」的核心概念,並能說出垃圾減量的方法。
5.能培養愛護地球環境的心,培養惜物惜福之情操。

進行方式:

引起動機:教師說明德國對資源回收非常認真,在學校、車站或路邊的垃圾桶,都會有三到四個格子,將塑膠、紙類、玻璃瓶等分類回收。此外,德國還有項特別的環保機制:寶特瓶是帶保證金的!創新點:在德國買礦泉水還要付「保證金」,以確保消費者會主動回收寶特瓶。
1.藉由「恐龍和垃圾」繪本,從小朋友感興趣的恐龍觀點出發,來說明繪本中的恐龍因為受不了被人類污染的地球而從地底下翻身而出,重新整理環境,還給地球原本美麗的面貌。
2.引導孩子思考並探索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受到了哪些污染並改善現在的環境,從而給後代一個乾淨的地球。
老師根據故事提出問題:
(1)你認為地球的主人是誰?
(2)你認為地球上的髒亂誰要負最大的責任?
(3)如果地球垃圾污染太過嚴重,你會怎麼做?
(4)如何從日常生活著手,讓我們的垃圾減量、再利用。
3.引導小朋友完成學習單並畫出理想中地球的模樣。
4.請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圖畫,並上台表達住家附近的環境問題和改善方法。
5.教師總結: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綠色環保觀念,雖已在學校、家庭和社會行之有年。然而,對於大部分國小學生來說,仍然很難落實,許多學生吃完早餐或拿到其他垃圾時,都會不明究理的丟掉,因此希望藉由有關「資源回收」的課程,讓學生了解資源回收的重要性並將學到的知識體力行於生活中,這樣才有意義。

成果描述:

1.為了引發學生們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我在導讀這本電子繪本之前,上網搜尋和資源回收的相關資料,以了解現今德國資源回收的作法。 
2.小朋友看電子繪本時,教師適時的加以說明與介紹,看到孩子們的眼睛都為之一亮,他們對於恐龍可以幫助人類將地球上的垃圾清掉,感到不可思議和新奇。
3. 透過電子繪本「恐龍和垃圾」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讓小朋友感受到「乾淨的地球」之重要性。
4. 因為要設計學習單給孩子們問答,教師事先閱讀這本電子繪本,書中生動的圖片,以及有趣的故事情節,深覺環境教育也可以用這麼有趣的方式來深植人心。
5. 經過電子繪本「恐龍和垃圾」的觀賞,小朋友不但深刻了解到資源回收、分類、再利用的可貴,也從行動落實資源回收。小朋友都能把早餐和點心的垃圾做適時的分類,也會用二手紙來畫畫、作筆記浮貼在課本上。

實施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可回收再利用,不管是我們自己動手整理,或是環保公司將可回收的東西,經特殊的處理而可再利用也好,因地球只有一個,我們要給後代子孫一個乾淨的地球。我們其實丟掉很多不該丟棄的東西,落實資源回收之後,會發現其實生活中只要多用點心,垃圾減量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從而能養成例行環保的習慣,用些巧思,就可以變成好看的藝術品。其實,人們眼中的垃圾,不過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如果能多用一點心,做好垃圾分類,就能將垃圾變成資源,讓台灣更乾淨,環境更無汙染。應該從源頭將垃圾減量,以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方式,將資源回收、再使用或再生利用,讓環境永續。

學習者心得:

1.德國政府好願意投資,設置寶特瓶抵押金,讓消費者更願意回收,好用心的政府。
2.繪本中的恐龍真是勤勞,願意幫人類將地球中的垃圾清理掉,但應該要將垃圾再利用,讓垃圾也能成為黃金。
3.聰明的人類,要及時將垃圾整頓好,怎麼可以讓我們喜歡的恐龍從地底下出來抗議,並且幫忙清理垃圾,人類真是不應該。

補充:

配合學校推廣環境教育,利用早自習的時間進行本次的教學活動。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藉由閱讀繪本的活動,除了欣賞內容、插畫及文學詞彙之美外,更重要的是情意的認同。因此,利用故事進行以知識為主的環境教育,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提報中教師用心設計完整的教案與學習單,透過電子繪本「恐龍和垃圾」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乾淨地球」的重要性,建立從源頭將垃圾減量,才能保護地球環境永續的正確環保觀念,進而落實在生活中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好習慣,是相當不錯的環境教育教學活動。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19-11-17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