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藝術碰撞-談保育動物、環保回收和藝術創作
- 環境議題:動物保護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J35 理解「里山」精神,運用淺山環境的永續利用,提供生活實用與生物多樣性
- 策劃/執行人:陳怡妏、王曹晏婷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8年12月-109年2月
- 參與人數:50
目標:
1-2-2 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2-2-1 能了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3-3-1 了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建立積極的環境態度與環境倫理。
4-2-3 能分析評估國內區域性環境問題發生原因,並思考解決之道。
5-1-2 能規劃、執行個人和集體的校園環保活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
1.能夠過教學活動對保育動物議題更加關注。
2.透過課程對於環保回收能更落實於生活中。
進行方式:
一、影片觀賞、台灣原生種認識:於課堂上針對台灣保育動物-石虎觀賞相關影片,藉由影片的帶領,讓學生了解這些生物棲地的破壞以及生存的危機。
二、石虎的祈福:在美術課堂中,針對石虎、黑熊進行特徵的描繪與節慶的融合,因為時值聖誕節前夕,請學生設計榭寄生與保育動物的結合,希望這個祝福能夠讓保育動物能一直在台灣生存下去。
三、祈福展出:利用聖誕節將學生作品展出,給予學生實質鼓勵外,也讓校園學生關注到動物保育的議題。
四、保育小站實地踏查:
(1)由美術老師和地理老師共同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方式前往林務局的保育小站,經由現場導覽人員講解與館內展示,了解石虎、穿山甲、熊鷹、黑熊等台灣保育類動物,也了解里山等永續概念。
(2)步行前往永康街,利用學生組隊探索的方式,針對文創店家與相關素材有所了解和激起創作動機。
五、學習單與LOGO設計:同學針對踏查的觀察,完成自然與藝術兩種學習單,同時針對保育動物設計LOGO,發現同學非常用心,認為難得出門踏查更應該用心完成作業。
六、環保回收創作:
(1)利用寒假前夕,由教師先行尋找環保創作相關素材與參考成品。
(2)讓同學了解環保回收並非刻意收集寶特瓶、鋁箔包等材質,再次繁複加工製造更多廢棄物,而是利用環境現有之素材進行發想和創作。
(3)以寒假作業方式進行,開學後進行學生發表與分享,更勇敢講出自己的創作理念與對環境的保護。
成果描述:
一、影片觀賞:利用影片宣導讓同學對保育動物有初步概念,更可強調棲地的重要性。
二、石虎的祈福:利用季節性裝飾融合保育動物的議題,讓同學願意投入且分享,讓更多人關注這議題。
三、動物保育LOGO設計:經過實際踏查後,同學大多能夠掌握動物保育精神,有同學畫出用手保護地球和動物的感人設計。
四、環保回收創作:因為這次希望同學不要反而製造更多廢棄物,看到同學用廢棄的雨衣、報紙、紙箱作為創作素材,覺得同學十分用心而且了解不浪費的真諦。
實施心得:
一、跨科合作的魅力
這次為美術科和地理科跨科合作,如果僅有地理課的影片宣導,學生常無法感同身受,但藉由美術創作,同學必須自發研究石虎、黑熊的特徵並且了解生活環境。而實地踏查更能激發學生對創作的熱情,讓同學願意花更多時間設計LOGO和完成環保回收創作。
二、配合時節的課程很有趣
這次剛好在冬天石發想和進行,且剛好當時新冠狀肺炎尚未爆發,保育小站營運中,讓同學結合聖誕節和利用寒假期間空檔,更能完整呈現作品。
學習者心得:
A生:最想關心石虎,可能有人認為他們是野貓,會餵食或被車撞,早上和黃昏是它們出沒的時間,希望開車的人能減速慢行。
B生:最想關心熊鷹,在大自然中牠算是猛禽類動物,非常的兇猛,但在排灣族的眼裡是一個神聖的物種。
C生:在這次探訪中,我感受到了自然保育與眾多文化關聯,我發現有很多都可以當作我們畫畫的題材,這次的探訪讓我收穫滿,希望下次還有類似的踏查活動。
D生:很可惜時間太少,有很多保育知識和文創店家都想深入了解,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能到這樣的地方,激起大家的創作欲忘,也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E生:這次環保回收創作,我挑選了"選舉公報"為素材,因為選舉過後都有這樣的廢紙,如果拿來做長背心,其實也是一種宣傳,更希望台灣的選舉也能少製造點垃圾,多點環保意識。
F生:一直想要個像鬼滅之刃的竹簍子,但平時竹不容易取得,趁著這次的環保創作,用紙箱做出來,也是蠻有味道的,成功!
補充:
這次的課程大多融入在平日的課程,老師用自己的課堂時間施作,系列課程時間拉得非常久,還需要陪伴學生創作成果,但因為學生難得能夠走出校園,又能夠和自然保育、文創緊密配合,所以都十分用心。未來老師們合作時,可以針對系列課程時間有更明確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