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種菜
- 環境議題:綠色生活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蘇育婷、廖秀霞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2.9--112.10
- 參與人數:60
目標:
1.知道常食用的蔬菜相關知識。
2.透過種植蔬菜,知道其生長條件與照顧方式。
3.學會珍惜食物,減少食物浪費。
進行方式:
一、認識蔬菜:
介紹常見的蔬菜,並討論九月適宜種植的蔬菜,以及這些蔬菜的生長條件、生長期,讓孩子分組討論決定要種什麼蔬菜。
二、來種菜:
指導學生關於種植的工具、方式,與照顧蔬菜需注意的事項,最後分組實際進行蔬菜的栽種。
三、來煮菜:
採摘蔬菜帶回家,與家人一同清洗、切煮,拍照記錄並書寫心得日記。
成果描述:
一、透過蒐集資料與討論的方式,學生能清楚知道九月適合種植的蔬菜有空心菜、南瓜、蘿蔔、小松、清江、莧菜、小白菜……。考慮不必搭棚架、短期就可採收、口味的愛好等因素,學生選擇種小白菜、青江菜、小松菜。
二、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知道澆水的時機、水量的多寡,也明白施肥、防蟲害等方法。將近一個月,學生要犧牲下課時間,每日往返菜圃與教室,培養了責任感,也能體會農夫的辛勞。
三、終於可以採收,但是帶回家的蔬菜塵土多,不若市場上大多是已經整理過的乾淨蔬菜。學生親自從洗、切到煮,在動手烹煮的過程中,知道餐桌上的一飯一菜,皆是得來不易。
實施心得:
古詩云:「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種植蔬菜雖然沒有種稻米辛苦,但是對於現代都會孩子來說,仍是一項難得的生活體驗。在長達一個月的照顧過程中,孩子只要怠惰忘記澆水,蔬菜就會直接萎軟,學生觀察完植物沒有把紗網蓋好,就會有昆蟲飛入產卵,導致葉子被毛毛蟲啃咬。蔬菜採收完畢後,農具的收拾整理也不能馬虎。因為日日辛勤的照顧,才有蔬菜可以收成烹煮,透過實際種植的活動,學生體會到從產地到餐桌,實在不是一條輕鬆的路。也因此,在吃下這一口蔬菜時,更能珍惜其得來不易。
學習者心得:
學生A:我想種蘿蔔,可是資料上說生長週期長,要種比較久,所以改種小白菜。這次的查資料,讓我知道蔬菜的生長週期。
學生B:澆水要去水龍頭裝水,再提到菜圃澆水,每次澆完水,我都滿頭大汗,這時候我才知道農夫的辛苦。
學生C:我們的菜被毛毛蟲吃了好幾個洞,所以一定要把網子蓋好。如果沒有望子,就要噴農藥。
學生D:自己摘菜很好玩,吃自己種的菜,感覺特別好吃。我們要把飯菜吃光光,不要浪費食物。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