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踏和美山
-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史與祝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其他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5月8日
- 參與人數:27
目標:
1.透過野外踏查,能感受到親近大自然的樂趣。
2.能認識和美山的植物,並了解其特性。
3.能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在校園植物的探索。
4.能喜愛山林進而愛護這片土地。
進行方式:
中午12:00放學後,學生集合領取麵包餐盒,利用時間吃午餐及放好書包,因為新店較遠,因此搭車不能耽擱,12:40與集合好的志工及老師們一同搭上遊覽車,到新店捷運站,在捷運站與陳超仁老師會合,老師帶著大家經過吊橋,走向和美山,一邊走一邊講解植物,在講解過程,老師也讓大家可以用手摸用鼻子聞用眼睛看等方式體驗各項職務,原來規畫要繞一圈,但是因為老師想介紹的植物實在太多,可是時間不夠,因此於3點多原路折返,返回新店捷運站,搭車回學校。
成果描述:
平常登山也許是走馬看花,沒有特地注意兩旁的植物,跟著老師一起走,看到了路邊不起眼的花草,像是一般的月桃及烏來月桃的差別,大家也認識了幾種蕨類-腎蕨、鳥巢蕨、全緣卷柏、大星蕨、屋毛蕨等,並知道蕨類是臺灣的特色,並從橋上看向山上,看出相思樹及酸藤,這趟走踏,同時間讓志工、老師及學生對和美山有不同感受。
實施心得:
每次跟著超仁老師走踏都知道一定無法走很遠,因為老師想介紹給大家的實在太多了,這樣的活動倍時間限制了,但是得先種下種子,才會發芽,在大人及小孩的心中,種下喜愛山林、植物的種子,雖然不知道能不能長得好,但有機會讓大家心中長出愛護這片好山好水的想法,走出校園,也可以讓大家看看山林之美,讓慣於喜愛3C影音聲光效果的現代人不同體驗。
學習者心得:
1.我第一次到碧潭,過吊橋的時候我有點害怕,後來跟著老師往上爬,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烏來月桃,老師說它的果實有細毛,不要隨便用手摸,會被刺到,但是學校裡種的不是,所以我可以放心。
2.今天有點熱,可是可以到戶外,我覺很開心,今天要去和美山,我以前沒去過,老師教我們認植物,老師說姑婆芋可以拿來幫肉和魚,之前有人中毒是因為不懂,不可以剪邊邊,是因為這樣才會中毒,這樣我就知道以後要怎麼用,還可以把它拿來當雨傘,好好玩。
3.和美山登山步道是一條輕鬆的路徑,最高不過152公尺,距離捷運站也十分近,跟著老師穿過碧潭吊橋,沿途看到溝邊的蕨類,老師一一講解,本來不起眼的植物,瞬間增廣我的視野,可惜的是只有短短的1.5小時,讓人意猶未盡。
4.每次上超仁老師的課,都會驚嘆超仁老師功力之高,路邊的野草信手捻來都能說出其功效或特點,輕鬆的登山步道很適合邊走邊學,旁邊山溝有許多蕨類,從老師的解說中,可以感受到,台灣山林之美,跟著學校孩子一同走踏,也可以感受到孩子好奇之心,看到的都想問,可見得戶外教學更能引起孩子學習的動機,這趟走踏也算是有所收穫。
5.到和美山步道認識了不少植物,月桃:葉子可以用來包粽子;葉鞘可以用來做繩子
、烏來月桃:又叫大輪月桃,葉子非常香,會裂開,不適合包粽子、姑婆芋:葉子很大,下雨可當傘用;以前沒有塑膠袋,用它包肉、包魚;原住民風味餐鋪在桌上,上面放置食物;有毒,葉子不可剪開來用,毒液會跑出來;校園種植它小朋友才有機會認識它!不要在乎它是否有毒,認識它比較重要!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