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常態型環境
- 環境議題:都市的生物棲地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林玉茹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 1月份
- 參與人數:33
目標:
1.藉由戶外教學,讓學生可以與大自然更親近,透過體驗農場真實情境,達成關懷生態之目的。
2.藉由親身觀察、欣賞與體驗,啟發學生從中延展藝術之素養。
3.瞭解花卉栽種相關技術,並對環境綠化有基本之認識。
4.透過創意米食料理-米餅乾介紹及體驗,提高對環境的知覺及敏感度。
進行方式:
帶領學生前往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之農藝分場參觀,透過米食料理介紹,再讓學生親手製作米餅乾。經由導覽解說許多生物的種類與生長環境,透過解說外,還有讓學生聞到及觸摸到許多種類生物,提高學生對生態的興趣及關懷,並了解花卉栽種的技巧並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最後於課堂上將觀察的生態晝下來與心得整理。
成果描述:
學生透過觀察與體驗認識生物的特性,且能理解要用什麼方式才能關懷愛護生態環境。
實施心得:
此次參觀進行跨領域教學,參觀前從自然課程介紹植物切入,讓學生增加學習動機,瞭解觀察生物的重點與注意事項;觀察時藉由學到的重要與實地解說、解說與觸摸,讓學生深感對生態應有的態度與愛護。再利用課堂討論並寫下參觀的心得與畫下印象最深的生物時,讓學生產生許多回饙與分享,且內容有深度。
學習者心得:
1.因為這次的戶外教學,我才可以更了解自然課介紹的植物生態,懂得如何去觀察與認識它。
2.原來米食也可以製作米餅乾,實際體驗米餅乾製作,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學到米食料理。
3.我發現透過植物觀察,可以讓我畫出更多細節而且可以寫出好多心得。
補充: